《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的表述是一致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的阅读活动任务单,科学“设计、引导和组织”学习活动,可以引领学生在真实的问题和任务情境中培养阅读理解、审美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和运用任务单。


一、任务单设计要紧扣文本的教学价值

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教学价值的确定是重要一环,其实质就是确定教什么——“本文与其他类比较而言最有特色或最值得学习的内容”。教师依据文本教学价值来设计任务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读要求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同时,《孤独之旅》课后的阅读提示中指出本文“是一篇描写少年成长之路的小说”,《教师教学用书》单元说明中也指出本课要关注“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和优美的、富有抒情性的环境描写”。从文本内容来看,从“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里读出了恐慌与迷茫;从“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里读出了孤独、寂寞;从暴风雨来临前的“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里读出了压抑和恐惧;从“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里读出了经历风雨后的自信与乐观。

以上内容,是学生看得到却理解不了、欣赏不到位的地方,也就是课文与学生之间的“链接点”。王荣生教授认为:“链接点对教师来说,是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学习任务。”由此,可以确定《孤独之旅》的教学价值:理解主人公杜小康的放鸭之旅的经历(环境)与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成长主题。可以据此设置学习任务:1.通读全文,用表格或鱼骨图的形式梳理主人公前行路上所见的景物及心理感受。2.依据任务单提供的关于“色彩”的知识(略),探究文中环境描写中表现色彩的字词与小说主人公命运的关系。

学生在字里行间反复品读,以这个学习任务为抓手理解了“情、景、人”之间的关系,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及手法,体会到了主人公“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对小说重难点的把握和突破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二、任务单“支架”设计要具有单元结构意识

学习任务单作为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其所提供的资源——“支架”也要与“学习任务相互关联、前后呼应”,构成一个“富有逻辑联系的整体”。高中教材任务群的设计会围绕文本的单元主题、工具性目标和写作实践目标来设置,形成一个基于学生素养的有机整体。借鉴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结构化设计的特点,可以改变教学中原有的因课设问、任务设计机械、单一等问题,让学习任务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逻辑性,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学自读课文《孤独之旅》时,将学习任务确定为学生能自主“梳理、概括课文的主要事件”。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引入教读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探究练习一作为任务模型——支架来设计任务单:请同学们从四种概括情节的角度任选一种来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课后探究练习的学习价值。学生既可以采用“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思路来概括,也可以从主人公“心理”——由期待到破灭的变化的角度来实践教读课文学习中习得的“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的阅读技能。学生依据任务单的提示,可以得出“面对离家时前途的迷茫,杜小康充满了离家的不舍、无奈与孤独;经历了芦苇荡风雨的洗礼,杜小康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信心”的理解和感悟。

这一环节,教师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单元整体的视角设计“结构性”活动任务,打通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之间的关联,学生在任务活动中实践了阅读的“新”技能,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三、任务单活动设计要体现多样性

布卢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学科都能达到掌握水平,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景和假设。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设计任务单时要考虑活动设计的多样性,让学生能基于自己的知识“长板”选择任务,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可能性。

一方面,要考虑班级内学生的能力实际,安排同层次、可选择性的活动,体现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教学中,可以借鉴2019年浙江宁波中考卷中从“四个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人,结合原著内容,说说该人物的英雄表现”这样的“平行试题”来设计活动任务。试题中四个人物都是相关名著中的重要人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会予以关注,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先要梳理这一人物相关的情节,在题干“英雄表现”的指引下,去芜存菁,经历对所学内容的梳理、探究,通过“表达与交流”来提升语文素养。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既给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权,又让学生更多可能地获得完成任务的成功感。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思维含量和思维深度层次清晰、活动丰富多样的学习任务,以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如江苏省2019年“教海探航”展示活动中,吴茂明老师选择《儒林外史》书中的两位代表性的女性——沈琼枝和鲁小姐来设计活动任务:先梳理相关章节,明确人物形象;再通过对比分析,对形成人物性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再请学生依据文本进行想象、思考两位女性的最终结局,并说明理由。三个活动任务由浅入深,始终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文本梳理、研读的任务之中,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突破了原有的认知,形成了更高阶的思维能力和品质,习得了小说阅读的方法与路径,为今后的自主阅读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任务单情境创设要具有真实性

崔允漷教授指出:“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必须是真实学习,真实学习必须有真实情境与任务的介入。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某种或多种知识完成特定的任务,才能评估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真实情境指向学生原有的真实的生活经验、经历,也指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环境、事件。这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挑战自己原有能力的学习动机。比如,在《儒林外史》整本书导读课中,可以设置“故事交流会”的情境:“4月是学校读书月,班级响应学校号召要组织阅读交流会,请你向班内同学推荐《儒林外史》(1~20回)中最值得研读的一个人物。要求:结合情节,为人物绘制命运发展变化折线图。”

活动中,学生选择了范进、周进、匡超人等人物进行探究,并以时间为横轴,以心理变化、个人仕途际遇等为纵轴绘制了折线图,任务成果丰富多样。这一任务设计为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创设了拟真情境,学生在学习中有类似的情境,有效地驱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对获取的新信息进行加工、同化并解决现实“真”问题;学生以折线图来外显自己的思维路径及成果,有利于教师进行表现性评价,并通过学生的变化推断出学习的有效性。

五、任务单运用方式要得法

教无常法,贵在得法。任务单使用得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学习任务单的运用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虑:一是运用的方式,可以基于教学环境采取平板推送、白板投影、纸质呈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提高任务活动的效率,如基于视频、图片观赏的任务活动,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运用的时机,可以是课前前置、课中出示,也可以是课后反馈。

比如,教学《你是人间四月天》时,可采用纸质“前置性学习任务单”来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先关注诗歌标题,再对诗歌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教师可设计两个有明确指向的课前自读任务:

1. 看到诗歌的标题《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有什么问题?

2. 读完诗歌,请你用一个或几个词语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通过这些活动单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比如自主学习的收获和课前学习的起点。

在阅读推进过程中,可以用投影呈现课中PPT任务单:“学校读书节筹备组准备将《你是人间四月天》排演成读书节启动仪式的开场朗诵节目,请和小组同学一起来设计朗读脚本,小组排演后向班级展示。”学生在协同学习中,对诗歌进行字斟句酌的研读,触摸诗歌的语言节奏,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基调。同时,学生通过小组诵读的方式,将设计脚本转变为富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了诗歌品读能力。

总之,教学中有效设计和运用阅读任务,学生在贴合文本目标、具有真实性、多样性、结构性的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完成任务中学会自主阅读、主动阅读,不断促进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这也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