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来提高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科知识的抽象性较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不足,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探究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欲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与解决能力,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对教学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许多教师在创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切实探索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措施。

一、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在小学各学科知识中,数学知识相较而言,层次性更为严谨、逻辑性更强,而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自律性较差,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这不利于他们深入掌握数学知识。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有趣味性,如此才能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主动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例如,在讲解“位置与方向”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投放一张趣味迷宫图,创设问题情境“描述方向走出迷宫”,鼓励学生运用学习到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按照指引找到走出迷宫的方向路线。针对学生爱玩的性格,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创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还处于开发阶段,知识储备匮乏,独立思考能力较弱。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的教学如果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只会单向接收知识,对教师的依赖性大,难以学会用自主发散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我们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人民币”时,课前准备一些人民币,课中可借用小学生的学习用具,如铅笔、文具盒、尺子等摆放到货架上进行标价,创设问题情境“利用人民币完成买卖”,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购买经验逐一进行支付,最终完成买卖任务。小学数学知识普遍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问题情景,能够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三、创设问题情景具有协作性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也相对较差,教师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创设协作性问题情景,让学生分工合作,动手探讨与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互助研究学习。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时,通过创设协作性的问题情景“计算课桌与课椅的面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利用测量工具对课桌与课椅进行测量,分别记下长度、宽度,并用公式计算面积,解决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时引入协作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四、加强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评估不能仅从考试成绩中得出结论,还要结合学生的课堂具体表现。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时钟”内容时,我们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个时钟,并按要求把时针、分针、秒针定在教师指定的具体时间,教师结合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表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并记录到评估表中,以真实反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与应用能力。通过全面评估,教师可从中找到创设问题情境的不足之处,如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感兴趣、学生难以针对问题有序开展实践活动等,及时反思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与其他教师探讨、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利用信息化资源学习全国优秀教师的授课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等途径优化教学活动设计,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新时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创设有效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数学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形式,构建多元化的有效问题情境,促进我国小学教学水平的良性发展。

工作单位 甘肃省秦安县魏店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