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它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也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书中对班级授课制的理论阐述,是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从提出至今,班级授课制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在教育教学领域、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班级授课制存在的弊端也因此越来越明显。“一刀切”“同步走”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照顾到大部分学生,而对两头学生的关注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那么,在班级授课制依然长期存在的大前提下,如何扬其利、抑其弊,各学科都应结合自身特点做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探索。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极域”等多媒体教室管理软件,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了如指掌,我们借助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完成进度与效果,但这种教学必然会产生“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呈现正态分布:中间多,两头少。目前,采取的班级授课制可以很好地照顾到中间的大部分学生,对于两头的学生,他们则会出现“啃不动、吃不饱”的现象。

怎么让两头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提高呢?怎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文献梳理,以信息技术课为例,为促进两头学生的发展,笔者提出“兵教兵”学习策略并进行论述,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学中提供借鉴。


一、“兵教兵”学习策略概述

“兵教兵”即学生辅导学生,换言之优生辅导后进生。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两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完成了任务,可能会觉得没事干;另一部分相对较差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指导,可教师一个人又忙不过来。这时,让优生去帮助后进生,有利于优生对所学技能的巩固,更有利于后进生提高学习的动力,进而实现学生间的教学相长。此外,我们还能将教师解放出来,让其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学生遇到的其他问题,从而使全体学生整体进步。

二、“兵教兵”学习策略的具体运用及注意事项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兵教兵”策略,首先要梳理好四个问题:谁来指导?指导谁?什么时候指导?怎么指导?具体如图:

(1)谁来指导?即“小老师”人选的确定问题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类似于其他学科的科代表,就是让这节课表现较为优秀的学生来教、来指导。和科代表不同的是,这些优秀的学生不用固定,不是特定的某个人。在具体的每节课上,只要谁先做完了,只要谁表现优秀,都可以来指导,都可以来当这个“小老师”。“小老师”人员不固定,每个优秀的学生或者优先做完任务的学生都有机会,如此我们就可以在学生群体中发挥他们的激励作用。

但在确定“小老师”人选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巧妙引导,区分对待。当教师提问“谁愿意帮助其他同学?”时,最先做完任务的这两三个学生里,有的学生愿意帮,有的学生可能不愿意。愿意帮的,我们可以直接指定为“小老师”;不愿意帮的学生,我们也不要强求。此时,这些不愿意做“小老师”的学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探索、继续提高自己的,教师不做打扰,支持其继续进行深入学习;另一种情况是探索了一会儿后,他们觉得无所事事、甚至想偷着玩游戏的,这时我们就可以让他们去帮助其他不会做的学生,因为此时这部分学生的内心有做错了的内疚感,对教师的要求也就少了抵触情绪。

(2)指导谁?即确定被指导对象的问题

指导谁?当然是指导不会做的学生。教师要转变思想,不要认为不会做的学生是一种负担,反而要认为这些学生是一种可以被利用的学习资源,要善于有效利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能力差异。因为教师在教学设计的预设中,不可能预想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全部错误,这些不会做的学生的出现,一方面可以发现很多预设之外的问题;另一方面让优秀的学生过来指导他们,除了彼此之间教学相长以外,还可以共享问题解决的思路,激发双方的灵感,增进指导学生和被指导学生之间的友谊,进而促进他们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3)什么时候指导?即指导时机的问题

教师在确定了指导对象以后,应特别注意指导时机的选择。所选出的“小老师”们,不能盲目,不能挨个指导不会做的学生。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能正处于自己研究的理想状态中,暂时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指导,这个时候盲目参与指导,就会对这些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产生干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导,就指导那些一直研究而实在研究不出来的学生,在这个节骨眼上,这些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渴望,成功也近在咫尺,经过“小老师们”稍一点拨,问题就可能会迎刃而解。

怎样区分“谁迫切需要指导,谁不需要指导”这两类学生呢?教师一个问题就够了:“谁需要帮助,请举手?”那些不需要帮助的学生,自然不会举手;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也自然会举手。具体指导谁,就指导此时举手的这些学生。

(4)怎么指导?即指导方法的问题

有些“小老师”在指导的时候,不是真正的指导,而是直接代替做,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教师要教给“小老师”指导的方法,可以给“小老师”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八字方针”:只能动口,不能动手。告诉“小老师”要想方设法用自己的嘴巴、用自己的语言使不会的学生学会相关知识,而不是直接动手代替做。如果直接代替做了,不会的学生可能还是不会。

在“小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给予双方鼓励和赞赏,特别是双方在原有基础上都取得了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他们认可,让“小老师”体验到指导成功的喜悦,也让被指导的学生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上的交流来激励学生不断成长。

三、“兵教兵”学习策略和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对帮扶的异同

“兵教兵”学习策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知识基础、历史积累的原因,小组合作中的人员分工相对比较固定,一旦形成帮扶关系,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信息技术课因为操作性强,应用软件的各个具体操作之间关联不大,学生很有可能在某一个环节是弱项,在另一个环节又是强项。因此,信息课的“兵教兵”人员分工更加灵活,极易形成“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的态势。

“兵教兵”策略,对于两极学生的提升很大。对于后进生来说,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总归是有限的,有了这些“小老师”的帮助,可以很快提升后进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同时,优生在指导后进生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尚未碰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快、更全面的成长。我就经常遇到“小老师”跑出去了,又跑回来给我说:“老师,他的那个问题,我也不会。”这个时候,教师亲自出马,带着“小老师”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多赢的局面,既有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另外,“兵教兵”策略中的“小老师”本身就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好多学生上课前就悄悄跑过来给我说:“老师,我这节课能不能帮助别的学生?”我给他说:“能啊,只要你这节课的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可想而知,这些学生上课时有多认真,他们在指导其他学生的过程中有多自豪。“小老师”的激励引领作用,使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中找到了自信,自然而然地学生会将这种自信传递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而促进了他们各学科的均衡发展。

班级授课制虽有一些弊端,但优势是其最主要的方面,短时期内还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案,教师要做的就是继续完善它,从局部开始变革,寻找更好的、能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的方式方法。在信息技术课中“兵教兵”这种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克服班级授课制的一些弊端,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展开,笔者认为可在信息技术课中继续完善和长期使用。

在改革中完善,在继承中前行。今后,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兵教兵”策略日臻完善,应用更加广泛;另一方面,在班级授课制的统一要求中,渗透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这是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各学科教师一直要探索的课题之一。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城南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