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美术史课程有效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式和新路径。通过对课程教学的深入分析和持续建设,中国美术史课程逐渐探索出了一种“网络慕课—课堂教学—线上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凸显了智能化、模块化和情境化教学的优势和特点。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 混合式教学 多元智能 模块化 情境化

课题:本论文为西北大学教学研究与成果培育项目《“互联网+”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360031900008)。

在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条件,将网络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进行优势互补,引导学习者逐步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深度学习。Means等人提出混合式学习的效果要优于单纯的面对面课堂教学或单纯的远程在线学习。2016年,《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推动校内校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着力推动课堂革命,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西北大学中国美术史教学团队立足大学课堂,客观分析课程情况,全方位展开了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分析与建设

中国美术史属于美术类专业基础课程,面向大一本科生开设。自2018年以来,本课程着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多媒体教学平台,逐步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查阅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中国美术史教学团队进行了以下调研分析和课程建设。

1.调研学情

本课程对近5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学情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具备一定的史论知识和作品鉴赏能力,但缺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梳理和整体性建构。同时,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较强的求知欲,但学习方法和学术思维有待改进和提升。针对以上学情,本课程着力于构建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开启学生的潜力和动力;通过任务驱动、混合式教学、协作式学习和情境化互动,训练学生的学术思维,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认知。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担当和时代使命。

2.修订教材

为了满足教学改革需要,课程教学团队联合陕西省五所高校的9名专业教师,组成中国美术史教材编委会,在2012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新版教材在结构体系、章节导读、知识点分析、图片更新、习题编写等方面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并增加了最新科研成果和考古发现的新材料,极大地厚植了家国情怀、拓展了学术视野、丰富了史论知识,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建设慕课

中国美术史已经完成了慕课建设,为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搭建了可靠的信息化平台。中国美术史慕课共分8章45节,以线性历史发展为基本构架,以美术作品为切入点,通过对各历史时期美术现象、总体特点、艺术思想、风格演变及社会文化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历史与现状,并对中国美术史有基本的了解和整体的印象,强化基础,提高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2019年10月,本课程已经完成了所有知识点的视频录制,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首期开课选课人数近13000人。

4.完善资源

中国美术史课程以慕课建设为抓手,全面挖掘教学内容。教学团队充分利用画册、高清图片、教学视频,美术馆、博物馆等线上虚拟展览等资源,以及腾讯课堂平台、腾讯会议、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尤其是班级QQ群和微信群的建立,为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和学生之间的自由讨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和空间。

混合式教学路径探索

混合式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转变教学理念,又要改变教学方法,还要调整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彰显课程优势和特色。中国美术史课程有效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式和新路径。

1.引入多元智能教学观和建构主义学习观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主要有七种,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摆脱了对学生智力水平的单一强调,将教育的关注点转向多元和谐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来自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其内涵丰富,核心观点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非常重要的四大要素。教师是意义建构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中国美术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入多元智能教学观和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特别关注由学生个体差异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注重教学过程的导向性。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以模块化的方式设置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创设教学内容情境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图式意义。学生在提前学习网络慕课知识和查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课程主题进行深入理解,通过线上讨论和互动的方式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进行新旧知识的关联和拓展延伸,提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模块化教学

为适应混合式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元智能教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的优势,中国美术史课程调整了大纲方案,修订了教学计划,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如图1)。

从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出发,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主要分为三大模块:网络课程模块、课堂教学模块和线上互动模块。其中,网络课程模块依托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和智慧树教育平台展开线上教学,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和讨论题目,组建学习共同体,由学生查阅资料、网络视频学习和完成测试题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模块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以课程思政为导向,以审美提升为核心,以科研成果为驱动,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中国美术史的整体框架和价值理念。线上互动主要是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慕课论坛等展开即时互动。线上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进行知识拓展、资料共享、自由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师生深入沟通、共同探讨的有效方式,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美术史将慕课学习作为先导、课堂教学作为主场、线上互动作为拓展,三个模块互相关联,有机统一,实现了学生碎片化学习习惯与教师系统化教学方式的有效结合,丰富了美术教育的课堂创新路径,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

3.重视知识性与专题性的结合

中国美术史知识在艺术类本科生的专业学习中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基础知识的系统构建与专业兴趣的深度融合成为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突破点。为配合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教学团队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开发建设了一门基础性、普及性课程——中国美术史慕课。利用该课程的视频学习和教师课前导读,学生能够有效整合碎片化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

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梳理知识、构建整体框架的同时,针对课程教学需要设置专题,并创设符合课程内容的情境展开讨论,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进行提升训练。目前,中国美术史课程全面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在注重史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主题鲜明的教学内容,如灾难主题美术创作、艺术家的初心与探索、中国美术中的家国情怀等专题。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专题,将学生对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艺术思潮等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一步步引向更为深刻和本质的探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进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美术创作。

4.加大学生探究性与自主性学习

在客观分析线上教学利弊的基础上,本课程有针对性地展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在构建基础知识体系,通过学习共同体任务分配—课前线上学习—系统梳理资料—专题问题归纳—制作知识卡片—绘制思维导图—分析课堂要点—创设情境—随堂讨论—课后思考—线上互动的教学实践,带领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利用多媒体学习手段,实现混合式教学。

尤其是在专题教学框架下,教师创设相关情境,指导学生展开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和合作交流,制作课程知识思维导图。通过线上互动,在老师引导和相互讨论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知识点梳理,从而形成对课程内容的全面认识,并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综上所述,经过3年的理论研究和课堂创新教学实践,中国美术史改革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了“网络慕课—课堂教学—线上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对课程知识的预习、巩固和拓展过程中,师生积极配合、深度互动,通过教学场景的情境化设置,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借用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平台的优质课程资源,将慕课教学与学生学习习惯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通了传统教学的症结,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同时,学生在学习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通过班级微信和QQ群随时可与教师联系和讨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Means B,Toyama Y,Murphy R,et al.Evalua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 online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nline learning studies[EB/OL]. 2009.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505824.pdf.

[2]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6-6-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607/t20160718_272133.html.

[3]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

[4](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