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每一位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但是由于年龄、认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大学生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时出现的心理偏差不容忽视。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予以重视,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专业特征等,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提高教师素质,并依托学生社团组织等给予他们积极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 校园文化活动 心理偏差 措施

新时期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存在心理偏差的主要表现

1.认识片面,缺乏正向思考

笔者接触到相当多的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正向思考,认识片面。在他们看来,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就应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学习好高于一切,别的都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哪怕是过多的休息、过多的娱乐和聚会。殊不知,一张一弛,劳逸结合,适度地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不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业,而且合理地安排时间,既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拓宽知识面,又有利于增强自己的体质,丰富业余生活,寓学于乐,从而增强自身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最终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2.贪多图全,影响学业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学生适当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但如果一味贪多求全,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什么干部都想当,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会影响学业的,舍本逐末更会背离上大学的初衷。笔者曾接待过的一个学生,刚进校时学习基础不错,很有文艺才华,大学第一学期被选为班团支部书记,后来又当上了院学生会干部,同时他还参加了艺术团合唱队及文学社,整天为学生工作、活动忙里忙外,有时甚至请假去参加学生活动,结果他在大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三门功课不及格,不但失去了当学生干部的资格,而且差点被留级。

3.爱好面子,缺乏自信

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年轻活泼,富有朝气,参与意识强,从心底愿意参加各种技能竞赛、表演等校园文化活动,展现自己,丰富生活,扩大交际面。但又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误区:既想参与其中,锻炼自己,又怕做不好“出丑”,被别人嘲笑,丢了面子。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没有勇气,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也就错失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太在意他人言行的,更不可能记在心上。笔者就曾遇到个别大学生在比赛中发挥失误、在舞台上表演失常时,自己可能耿耿于怀、内愧于心,但观众也许根本就没有在意,或者只是一笑了之。如果这位学生因为怕“出丑”而再也不敢参加比赛、演出等,这不但是毫无必要的担忧,而且会因此失去许多锻炼自己的机会。

4.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在时下多元媒体的影响下,会有各种不同价值观的冲撞,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部分学生会被一些过于功利的言行所裹挟。注重效益不是说不可,但如果任由这种价值观发展成为“言必称希腊”的功利思想,甚至带进校园,将十分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不愿做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做事情过分计较回报得失等,这样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不愿意立足基层,容易脱离同学。有的大学生在参加校园文化之前首先要看是否有“好处”,没有好处坚决不参加,功利心理非常强烈。譬如,当组织一场篮球、足球联赛时,最令组织者头疼的是落实观众问题,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当观众纯属浪费自己的时间,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其实,过于关注这种“好处”将使大学生变得世俗,既不利于自身的提高,也不利于自己所处集体的进步,最终的受害者只会是自己。事实上,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为集体争荣誉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情操、言行举止、实践能力等各方面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提高,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好处”。

5.贪图轻快,追求“时尚”

“快餐文化”似乎是当今时代接收知识信息的显著特征,受生活环境、媒体引导以及社会风气影响,大学生比较喜欢轻快、简单、刺激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需要做功课、积累知识才能更好欣赏品味的文化艺术似乎缺少了些许耐心。有许多学生认为流行的就是好的,不去提升自己的审美,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是随波逐流,盲目参与或组织符合“潮流”的活动。以上这些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解放、热情奔放的文化心态,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大学生的欣赏力、审美观比较简单、缺乏内涵,甚至有时是趋于庸俗的。有些大学生对历史、名人几乎一窍不通,但谈起时尚明星时却如数家珍,甚至连某些明星的生日、生肖、爱好,甚至明星的个人隐私等都了如指掌,并为此而沾沾自喜。笔者曾见过个别男同学热衷香港某歌星的歌,就连他的书桌、睡床甚至墙壁上全都是这位歌星的图片。务必克服以上这种对个人成长有害的心理。

6.注重形式,忽视内涵

一些学校在组织大学生参加活动时存在着形式主义,这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收效甚微。有些大学生参与社团不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而是出于参与后奖励的分数,只是为了在学期末能够有较高的分数进而获得其他重要荣誉,一些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去感受、体会,或者从活动中有所收获,形式重于实质,参加活动时敷衍了事,既浪费了自己的精力,又没有提高自身的能力。对学校而言,举办这些活动是否真正有助于学生成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1.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其作为高校发展总体规划布局中的重要环节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长期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效,并非是一次简单的形式化活动或者短期的活动氛围培养便能完成的。目前,校园文化的内容主要偏重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疏于对学生认知观念的引导。在学校的发展布局中,校园文化建设也缺乏一致性、连贯性,这使得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够在稳定的基本点上得到高效充分的延展。学校要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着力攻克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真正使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2.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般而言,高年级的学生思想相对沉稳些,对事物的认识与思考有一定的理性基础,在专业研究领域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部分高年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找工作,在理论结合实践、创新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多方面有需要提高的现实需求,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诸如辩论赛、行业专家座谈会、校园创新创业大赛等锻炼思维、拓展认识、培养能力的活动。而低年级的大学生年龄相对较小,部分还处于从高中向大学学习生活模式的过渡和适应阶段,思维较为活跃,感性认识强烈,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学校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竞技比赛、书画艺术交流会、歌手比赛等。同时,针对大学生处于“三观”基本成熟的人生重要阶段,校园文化活动中应当包含法律法规知识讲座等,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在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力教育上,可以组织大学生祭奠烈士、参观抗日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活动;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

3.针对大学生的专业特征,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许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主导方向,校园文化活动不能人云亦云。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院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样, 既可以活跃校园气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领略到自己专业的魅力;这样的活动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又能够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任务导向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其树立面向社会、不惧挑战的自信心,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大学育人的第二课堂。

4.积极利用网络平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网络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获取知识信息、了解资讯的重要手段。其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主体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丰富了校园文化主体参与活动的形式。例如,中国大学慕课网站为学生提供了知识交流、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经管之家”论坛丰富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交流以及解决难题的途径,“Chase Dream”为准留学生提供了交换经验、分享资料的重要平台。以上这些都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学校一个地区,而是受众颇广,它们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媒介建设网络社团、网络校园等,丰富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例如如今各大高校学生自行建立的QQ群形式的“供需撮合平台”和“跳蚤市场”,既能促进二手流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又能成为大学生社交的重要媒介。高校可以以网络为平台举办专题活动,活动形式不限于讲座、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不受时间、空间、参与人数的限制,例如通过网络举办的专题“互联网+”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5.提高教师素质,引导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学生的引领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指路人,要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对知识、对工作从自发到自觉,形成自强弘毅、求实创新、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品质作风。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历史与人文积淀的缩影,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形成严谨勤奋的学风、有利于学生优良素质的形成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另外,大学生普遍思维能力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

6.依托校园学生组织, 逐步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社团对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转化、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以及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组织和活动能力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比如,某学院的学生社团组织就有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书画协会、电子协会、棋牌协会、言辩协会等20余个,有三千多大学生参与。但大学生社团活动也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内容较为单一,在活动形式上缺乏创新,甚至在某些层面上有碍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化。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引导、扶持和开发。

首先,通过广泛宣传吸引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社团活动中去。每年大学新生入校后,学校各个社团都会大张旗鼓地“纳新”,并鼓励大家通过演讲等方式来竞聘社团负责人,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其次,不断规范社团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提高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同时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和资金资助;最后,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竞赛,使其能把知识运用于生活,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使校园文化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格局,力争创新一条有院校自己特色的社团活动路子。

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不再是以往的“象牙塔文化”和“围墙文化”,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所面临的误区是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双重困惑。实践证明,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创造了空间,为大学生追求个性的发展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积极引导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松.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兼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贵州工业大学学报[J].2005(3).

[2]杨长春.关于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6(7).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