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双万计划”背景下,应如何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在一流专业建设中走出一条产教融合、优势互补的内涵式发展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 本科 一流专业 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一流专业’建设保障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7JG02)。

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标志着我国本科一流专业建设正式启动。这是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战略任务后的又一重要举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是面向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和所有专业的提升方案,作为综合实力和专业竞争力都欠佳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在一流专业建设中抓住机遇,是需要教育者认真面对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一流专业的概念界定

1.应用型本科高校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相对于研究型高校而言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是为满足我们现阶段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提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侧重点在“应用”,以本科教学为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一流专业

一流专业的概念源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本科的“双一流”建设方案。2018年,教育部提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并明确提出要实施“双万计划”,达成“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建设目标。一流专业的评价指标包括专业培养计划、师资、教学条件、培养质量等,涉及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

3.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方向

一流专业建设是我国高等院校内涵建设的需求。在“双一流”建设中,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出了不同于研究型高校的要求,即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不盲从,找准专业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一流人才,努力建设一流专业。

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困境

1.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致使学校自身专业特色不凸显,无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2016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引导一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突出“地方性、应用型”,培养当地适用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重新审视专业定位,了解和分析学科发展现状,尽快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形成专业特色。

2.师资流失和结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教学为主,学术氛围欠佳,教师的待遇多与课时挂钩,使得教师疲于应付教学,无精力进行个人能力提升;再加上政府的扶持政策有限,使得此类高校较难引进和留住具有高职称、较多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同时,学校对实践教学师资培养的忽视,也影响了实践教师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度。

3.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脱节

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师资方面存在的短板,使得教师缺乏改革课程教学的动力,从而导致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受阻,课程建设无法与最新的学术成果挂钩、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4.缺乏科学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

教学经费的投入是影响专业建设的直接因素,而缺乏科学有效的经费管理和使用机制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又一主要原因。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存在教育经费来源单一、专项资金缺乏、社会资金筹备渠道有限、教育资源和资金的利用不合理等问题,致使其专业建设后劲不足。

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路径

1.产教融合、优势互补

为解决专业建设中的短板,尽快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快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1)教学方式的转变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探索校企之间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合作方式,如建设“产学研”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建专业或举办冠名班,让课程结构与产业需求对接;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事业单位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关系,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

(2)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是将一流专业建设目标落实的关键因素。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重点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可聘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作为学科带头人,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并加强在职在岗骨干教师实践教学环节的培训。

(3)发展特色、优势互补

面对当前的激烈竞争,应用型本科高校若仍固守传统发展模式,仅希望通过改革自身就能追赶超越,将难以摆脱被淘汰的结果。为了能在一流专业建设中赢得一席之地,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避免盲目从众,避开一些已趋于饱和的市场,立足于自身办学特色,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争取错位发展,打造具有自身发展潜力的特色专业。同时,学校还要采取优势互补的举措,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

2.学科、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

(1)构建新的专业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按照“突出应用、培育特色、试点引领、整体推进、提高质量、形成优势”的建设思路,实施“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工程”;根据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正确处理好提高质量与适度增量的辩证关系,构建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链的专业体系。一是围绕办学特色,通过调整专业方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快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凸显专业主动适应相关产业的综合应用性特色;二是紧跟时代变化,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和高校自身专业优势,逐步增设相关新专业;三是集中资源整合现有专业,加快专业集群建设,凸显专业特色,形成学科优势。

(2)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把加强基础与强调应用、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与提升全面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发展方向及专业特色,切实加强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精细设计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增加实习实训及创新实践的教学时间,提高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以满足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

3.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一流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高校各个部门的共识与努力,为此,学校应从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入手。

一是统一思想,转变职能。通过广泛宣传教育,使广大教职员工及学生都能充分认识一流专业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统一理念和行动;为高效推进建设工作,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梳理内部管理机构,根据学校发展规划调整现有职能,做好转型发展的领导架构。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加快制度建设,理顺一流专业建设前期、中期、后期的工作程序,保证一流专业各项建设有专人管理、组织顺畅,且标准明确、管理有序。

三是构建一流专业建设的经费管理机制。应将一流专业建设资金纳入高校年度预算,专款专用,加强资金的管理以避免不必要的流失。此外,学校还应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

四是建立一流专业的监督评价机制。在一流专业建设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设立相应的监督环节,明确建设目标和标准,如建设前期评估各专业建设现状情况和建设规划的合理性,中期要检查建设的成效、经费使用情况等,后期可通过分期分层监督评估确保一流专业建设的效果。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在一流专业建设的大潮中脱颖而出,必须解放思想,推陈出新,寻求一条协同创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集中优势,真正做到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重点,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研[2017]2号)[C/OL].(2017-01-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5701.html.

[2]张鄂.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6):176-178.

[3]刘六生,宋文龙.我国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111-119.

[4]余闯.第三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举行[N].中国教育报,2016-05-10.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