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的目标在于培养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此要求下,既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理性灌输,又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精神的渗透培养。大学语文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成果、道德标准、精神文化、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从创新大学教育教学方法、建立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心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情操、开拓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五重维度探索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之径,激活大学语文教育生机,升华大学生精神境界。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 人文精神 文化传承

引 言

蔡元培先生曾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大学教育倘若仅注重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不贯以理想,必然成机械式教育。“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新时代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对人生、世界形成正确的认知,具备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大学语文教育已然不是单纯的文化基础课程,其教育目的是在实用性与工具性的基础上融入人文性,即着力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从而陶冶大学生之情怀,提升大学生之审美,创新大学生之思维,达到养成学生健全人格之目的。

大学语文教育的属性

1.民族性

大学语文教育主要是以母语为主要载体,教授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文字及语言合理地表述内心情感,进而储备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一般而言,大学语文教育需要较为突出的民族性,它主要是依据人文活动及特定的民族思维产物为学生传递民族精神,这种属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另外,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所涵盖的多元民族文化也为人文教育提供了重要助力,并从中展示出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内涵,由此将学生培养成多方位发展的具有人情味的人才。

2.体悟性

大学语文教育中为学生所讲述的内容并不单纯包括学科知识,还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超越自我、超越知识的感悟,并且从中形成较为明显的语感能力,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客观、立体地认识世界。另外,教师还需培养学生集想象、联想、表象、情感于一体的体悟能力,让其能够明确掌握处理事情的技巧,并据此提高学生的体悟与审美能力。

3.综合性

大学语文教育需要学生具有述说、思考、书写、阅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人们常常基于上述能力获取并理解信息,尤其在信息化时代,若不能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将无法享受到时代给予的福利。所以,教师需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既要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又要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作用

1.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性、人格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意识。传统领域中曾有过有关人文主义的记载,它是以个人需求为主,促使人们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以往将语文及哲学、艺术等学科都笼统地归到人文科学范畴,而今在大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对于时代发展及学生的培养而言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当前素质教育所推广的正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故而在语文教材中融入人文精神的相关内容十分贴合当前的教育理念。如大学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为国捐躯的历史英雄和勤政爱民的清官廉吏,这些都是新时代需要大学生体会的人文精神,也能促使大学生受语文教育的影响提升自身人文素质,身正方能扎根于激烈的社会竞争潮流之中。

2.强化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新时代最重要的发展动力,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它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涉及许多独特思维及创新内容,在这些文学作品的引导下大学生也能产生对应的见解,进而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让其在激烈的文化冲击中形成独树一帜的想法。

3.转变学生审美观念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还能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审美观念。所谓的审美观念是解读生活的一种精神思维,它并不具有功利性,在大学语文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中选择了许多历史美文和诗词歌赋,这些都是文人墨客对于时代的感悟,其中渗透着的是作者的精神内涵与人格魅力,反映的是作者的人格美。因此,大学语文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提升学生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教会学生体悟生活中的真、善、美。

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渗透的具体策略

1.创新大学教育教学方法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语文教育只是单纯地由教师围绕教材内容,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难以谈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学生出现排斥心理,故而教师应当从创新教学方法出发,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助力于人文教育的渗透。

第一,顺序教学法。将含有人文精神的教材内容与普通课文区分开来,并根据人文精神的课文类型选择与之对应的其他课文,采用同类教学的手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完善的学习体系。如《庄子·秋水》与《挪威的森林》,它们从内在含义上存在相同点,由此加深学生记忆,开拓学生视野。

第二,欣赏鉴别法。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尤其在鉴赏阅读中教师应教会学生自行赏析的方法,并对自己喜欢的著作进行鉴赏,进而让学生形成较强的语文素养。

第三,生活教学法。在语文教育中借助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比如在《逍遥游》中所展现的是自由洒脱、珍惜生命的主题,而教师也可结合当前现实中发生的学生因不堪重负而自杀等负面事件对其进行解读,以此让学生学会正确审视生活挑战,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体验生活乐趣。

2.建立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大学语文教育涉及多方面内容,如能力培养、文化传承、知识扩展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以便学生能在交流中掌握自主探究意识和文化储备能力。教师还可以在语文教育中穿插其他学科知识,让学生形成交融思维,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需要切合学生年龄特点及爱好偏向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推广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完善的人格,并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让其得到全面发展。如,教师讲述《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时,可结合政治教育内容展开教学,李家寨大队党支部书记李铜钟开仓借粮,他坚决抵制左倾路线浮夸风,并站在人民利益角度为民请命,并因此成为犯人。在教师实际授课中也可引进思政课程相关内容,如当时正处于大跃进时代,让学生对悲剧英雄李铜钟的事迹进行深度挖掘,由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其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成长。

3.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心态

人文精神渗透于大学语文教育中,既要符合多学科交融思想,又要体现大学语文教育整合特征。尤其在人文教育观的支持下,语文教育需结合人文文化合理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悠久及珍贵的文化遗产,从而让学生学会不仅要尊重传统文化,还要具有积极的心态正确看待历史发展进程。如《诗经》中所阐述的内容包括爱情观和古代民俗,都能影响当代人的思维模式。

如今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在学校中也不得不面临着繁重的就业及学业双重压力。若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不能让其具有坚韧的性格及乐观的心态,很容易成为抗压能力较差的群体。因此,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还需要在教学期间定期为学生融入心理教育内容,让学生用饱满的状态迎接未来挑战。如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所展示出来的怡然自得的心境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少的人文精神,故而可以借此内容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实现人生目标。

4.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情操

大学作为步入社会的前期场所,它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些许污染,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每个大学生生长的环境及物质条件都存在差异,加之语文教育所获得感悟有所不同,常会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教师需要利用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现今社会我们常看到部分大学生蛮横无理、欺负幼小,对于这种不符合社会公德标准的行为,大学语文教师应重点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其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由此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如《离骚》中重点叙述的是屈原的政治生涯,并从中表明自身忠诚的坚定信念,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重大作用。大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指引下自然能够陶冶自身情操,让其借鉴古人思想反思自我行为,有助于端正其品格。

5.开拓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现实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所以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应当积极开拓人文素质教育资源,让语文教育在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多去亲近自然,了解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及酸甜苦辣,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园图书馆资源,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净化心灵,体会文学魅力。其次,教师应定期举办课外创作活动,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唤起他们内心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加深人文精神的理解。最后,教师需结合语文教材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国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如《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于劝诫年轻人珍惜时光奋发图强,教师可让学生找到相关读物进行阅读。

结 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是开展人文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在语文教育课堂融入人文精神内容,可让大学生产生较为强烈的人文意识,激起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对独立的渴望,让其在教师的引导下正身立德,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拥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莉.传统文化教育视阈下理工院校“大学语文”改革的新思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9):106-110.

[2]郑丹丹.孔子“仁学”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J].山西档案,2019(3):163-165.

[3]王闽红.发挥大学语文教育优势积极倡导人文精神传承——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学科定位的探讨[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3):77-81.

[4]苏静.诗教视域下高校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5]彭惠玲.历史语境下的蔡元培“中西文化”观[J].山西档案,2019(3):160-162.

[6]石洋.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0):165-166.

[7]赵平.古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研究[J].山西档案,2019(2):174-176.

作者单位: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