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人们的消极情绪日益增多,社交网络、新媒体等平台更是加速了消极情绪的传播,这些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利剑。但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大家逐渐意识到快乐、满意等积极情绪能够提升自身幸福感。因此,有关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日益增多,如积极心理学。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对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的研究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提升了,他们感受积极情绪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心理学家从实证角度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帮助他人对幸福有更加深入、更加准确的把握。

一、概念

在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领域中,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由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构成。情感体验包括个体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积极情感(快乐、愉悦等)和消极情感(狂躁、抑郁等)两个方面。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对整体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与判断,是衡量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指标。

主观幸福感主要有两个特点:主观性、整体性。第一,主观性。个体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自身设定的标准,个人的幸福只有自身的判断最为准确,个人的快乐、痛苦通过外在表情或者语言难以判定。由于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或碍于工作需要,通常会掩饰自己情绪。因此,研究主观幸福感经常会使用主观报告法。第二,整体性。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个体的整体生活质量,不是单一地对某件事情较满意或有幸福感,而是对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评定。

二、主观幸福感的益处

在日常生活中,主观幸福感强的人更加长寿,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

大量研究显示,幸福感可以使人保持健康甚至延长寿命,幸福感强的人有着较好的健康状态和较少的消极情绪,主观幸福感较强的人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较低。一个幸福感强的健康个体遇到问题时,有着较为乐观的情绪,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支持与帮助。换言之,在同样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下,幸福感强的人不容易被病毒感染,愉悦的心情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增加自身抵抗力。

幸福感强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较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就更强,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回报。幸福感较强的人在工作中特别努力,他们有着更高的目标,更加乐观、自信,拥有更强的创造力,与同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拥有很强的协作能力,同伴更乐于与他们合作。

幸福感强的人有着较好的社会关系,与朋友相处很和谐,家庭幸福温馨,更容易与他人交往,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一个拥有较强幸福感的人更倾向于建立更多的社会关系,而支持型的社会关系能够让他们更加自信。事实证明,有着更强主观幸福感的人,他们的社交能力也很强,拥有很多朋友,充满正能量。

个体具有较强的幸福感对社会十分有利,具有较强主观幸福感的人很愿意参与社区活动,关心社会事件,更愿意帮助他人。相对而言,一个稳定的社会会让人们产生更多的幸福感,主观幸福感较强的人对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三、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人格

人格因素是预测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英国人格心理学家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精神质、神经质、外倾性,这三个因素不同程度的表现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格特点。研究表明,具有外倾性人格的个体具有较强的主观幸福感,而具有神经质人格的个体幸福感较弱。近年来,研究者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的大五理论。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五种:神经质性、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具有外向性人格的个体比较开朗,乐于交往且有着乐观的特点,能够体会较多的积极情感,具有更强的主观幸福感。学者安芹通过研究发现,神经质者经常有压抑、焦虑不安等不良的情绪,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往往较低。由此可见,不同人格的人获得主观幸福感的能力不同。

2.自尊

研究者把自尊分为个体自尊及集体自尊两类,具有较强自尊的个体,他们的积极情绪较多,处世态度积极乐观,容易自我肯定,经常用积极的态度应对消极情绪,具有较强的主观幸福感。

(二)客观因素

1.人口统计学变量

从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来看,年龄层次、性别差异、身心健康状况,以及个体受教育的文化程度等都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但研究发现此类外部因素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小。

2.文化因素

文化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跨文化研究证实,文化的差异不仅会影响人们对目标的选择,还会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但也有部分学者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个体对待自己所处文化的态度才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脱离了文化背景研究人的主观幸福感并不具有实际意义。

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可利用的外部条件,可以为人们提供物质或心理上的支持,能够提高人们的愉悦感、自尊感、自信心及归属感。社会支持是指社会为个人提供的各种帮助,比如家庭、亲戚及朋友等提供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能够体现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社会支持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呈正比。

四、主观幸福感提升的策略

目前,国内相关学者已经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主观体验感,个体幸福感对社会整体幸福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提升自身幸福感。

(一)制订合理的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阶段性的目标,并向着目标的实现而积极努力。若目标制订得过高,就会使个体产生挫败感,就会影响个体的自我的评价,目标制订得太低则会使个体失去努力的欲望。因此,合理的目标能够使个体产生较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积极的自我概念和适度自信

积极的自我概念和适度自信对于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体从事实践活动并努力获得成功,不仅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还可以提升自信心。另外,个体获得成功也会自我进行正面评价,对下一次的实践十分有利。在这个良性循环中,个体既丰富了自我认知,又学会了自我接纳、自我悦纳,主观幸福感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三)合理看待挫折

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人们能够利用挫折感激发自身的潜能,这种暂时的失败和压力对其来说也是一种财富。挫折会带给人损失和痛苦,但对人也是一种磨炼和考验。在与挫折对抗时,人们就会变得更坚强,如果战胜了挫折,自信心也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挫折是客观的,但个体对待挫折的态度是主观的,合理地看待挫折,能够减少人们对于失败和压力的恐慌,对于人们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学会正确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和努力会使人感到无力和内疚,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任务难度不利于个人成就动机的提高。但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能够让个人充满自信,而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和任务难度则会降低人们的挫败感。因此,个体对事情的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十分重要,不同的归因决定了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失败了不要过度苛责自己,要承认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客观、理性地看待成功与失败,不仅能够使个体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和动力,还能够直接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五)自我调节

个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与问题时的解决方式,对个体的幸福感影响很大,合理的宣泄途径和调节方法,能够让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困难和问题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个体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应调节心态,学会接受和理性认知,可以适当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合理地宣泄,良好的社会关系此时也能够帮助个体释放压力。由此可见,学习自我调节也是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方法。

五、结语

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提升物质条件和改善生活环境固然重要,但人最本质的心理状态仍然是主观的、唯心的,主观幸福感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遇到一些让人焦虑不安的事情,请你不要生气,换个角度思考,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作者单位 西安市第五保育院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