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陕西省第六批中小学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专项课题“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案例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DKT6146。


2017版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近年来高考真题素养立意也渐成常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力度越来越大。那么,在高三复习备考中,我们应怎样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呢?如何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或者育人目标体系,落实与推行到具体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去,进而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与价值呢?在疫情期间,我有幸聆听了李树全老师的《中共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高三备考复习直播课,深受启发。

下面结合李老师的教学实例,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认识。

一、时政热点导入,涵养家国情怀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则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到学生的心坎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教师们都知道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也会在导入上花心思,寻找好的切入点。历史如果不能给今天某种启示的话,这种历史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示,汲取经验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基于这样的思考和侧重,在导入上李老师引用了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第一位,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得到的启示和思考是什么。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趋势,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命题坚持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历史试题不刻意回避对社会热点、知识热点的考查,命题点的选取很多来自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可以说是紧扣时代主题。在导入上,李老师呈现了下面的史料: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第一个一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个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李老师用中国共产党的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来引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这一主题,意义深远,是在告诉学生:实现现代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要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我们可以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中国经济建设道路中汲取经验、获取启示,对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有着指导或借鉴意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即将进入梦想伊甸园的青年学生更要有理想,有学识,有责任,有担当。李老师循循善诱,引领学生,自然而然把大家的目光引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重要的关注点上来,紧紧地把握住时代脉搏,紧扣热点,将历史照进现实,用历史点亮现实,不仅快速切入到本课主题,而且在潜移默化之中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家国情怀观念渗入学生意识中,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涵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也让我明白即使是复习课也要重视导入环节,仔细斟酌,认真推敲,选择合适的角度,让核心素养落地有声。

二、构建时空坐标,培养时空观念

时间是编撰历史的基准线,稍纵即逝的历史时间就是实实在在、活生生的人类演变史,它如同象棋中转过河的“兵”一往无前,只能进不能后退,不可逆转。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将某项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查,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

李老师首先给学生呈现了时空坐标,并抓住了1921年中共的成立、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1945年抗战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位,他从这些重要的时间点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去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理解制定这些方针、政策的背景和原因,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在教学中,李老师整合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历程,分为“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从国共对抗到合作抗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三大阶段。如,在讲第一阶段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时,他引导学生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共二大宣言》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分析得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不成熟,脱离了中国国情,没有认清中国实际,此时我们的敌人应该是外来侵略及北洋军阀统治,资产阶级应该是我们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推翻军阀统治的联合对象,而不是消灭对象,但这并不能掩盖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学生通过分析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变为“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这一变化更能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正逐渐走向成熟。通过史料的分析和对比,让学生明白了理解历史事件必须要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时空下,结合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去思考。时空观念素养的落实不仅仅是告诉学生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更应该有历史大时空观,把历史事件放置于特定的历史时段之下,去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毕竟,历史的发展具有时序上的连续性,是不容割断的。

三、聚焦核心知识,重视史料实证

余文森教授说:“核心知识是每个教学活动单元中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理解、探明的主要知识技能,是整个教学活动链条中的关键链环,它是一个教学活动的基轴与焦点,是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使之融为一体、有机关联的内线与铰链。可以说,核心知识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连心锁,是赋予教学活动以整体性的关键。”

本课教学中,李老师带领学生复习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这一专题,就是抓住了中共在重要的几个时间点位所制定的方针政策这个核心知识,进行重点解读,避免学生在复习中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常说“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围绕史料有效设问,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教会学生进行史料实证,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转变和原因。李老师选择了恰当的史料,引领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如何一步一步转变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作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到了1935年,随着日本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八一宣言》、1935年12月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和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等这些史料都有助于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深明大义,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计前嫌,不计得失。这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在树立史料教学意识的同时,有效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合在一起,选取典型的史料,有效而深入地解读史料,获取信息,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下我们使用的历史教材内容表述比较凝练,叙述的是主要的历史事实或观点,通过对史料的研读来论证教材中的观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史证意识。教学中,李老师合理运用史料,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解读史料,既能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历史分析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提高。

总之,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复习巩固的同时,还需注重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用李树全老师的话说,就是“让课堂高远一些,引导学生从长时段观测历史,从横断面理解历史;让课堂厚重一些,引导学生在断裂处思考历史,在困惑处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师只有心中装着学生,才会展示课堂的精彩!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西飞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