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专项课题《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DKT6144。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光辉灿烂,古诗词篇目便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的瑰宝。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大量增加传统文化篇目,整个小学阶段共选用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基于此变化,传统的线性推进式古诗词教学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当代教材安排,教师应全面把握教材编写特点,跳出文本进行横向整合延伸,在教学中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结合古诗词特点及新课标中强调语文教学要遵循的“双线并行”原则,现对古诗词教学的整合策略浅显地总结如下:

整合策略一:以作家为主线

把作家作为一个切入点,整合同一诗人的同一风格或不同风格作品进行整合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将作品的背景全面导入,带领学生在充分接触背景的前提下品味古诗,既完成了古诗词教学任务,又丰满了诗人的形象,而不是单薄地停留在文字层面“就此诗学此诗”,真正达到了“学古诗、知诗人”的目的。这里以诗人李白为例。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豪迈雄放,充满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对李白的诗歌进行归类、整合,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具体感受到李白诗歌中的浪漫色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整合就可以让学生一方面感受到夸张数字的魅力,另一方面又可徜徉文字的世界。这种整合,有助于学生在画面中将知识框架化、认知丰富化,是学生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有效途径。

整合策略二:以人文主题为主线

古诗词的主题各不相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有所不同。送别诗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或情深意长的勉励;咏史诗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抒发昔胜今衰的抑郁情怀;山水诗赞物、赞春、描绘祖国山川美景;行旅诗则叙述漂泊之人的艰辛和寂寞……将同一主题的古诗词进行整合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意象”的奥秘,从纵向的角度挖掘古诗词内在深意。例如,教学《咏柳》这首古诗,我们首先能想到的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柳树的象征意义,把“折柳送别”这样一种古人表达情感的文化行为常识植入教学环节,既能增长学生的古代文化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古诗的兴趣。所以,在教学《咏柳》时,可以将《送元二使安西》等含有“柳”这个意象并属于送别诗的诗歌整合教学,以“柳”为依托,先带领学生认识柳,再带领学生走进其他古诗领略“柳”,从一棵柳的情意拓展到一片柳的文化,进而实现全面了解“柳”在古代文学中的不同意蕴的教学目标。再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歌时,就可以围绕 “荷花”“莲叶”这一意象整合《江南》《池上》,搭建以课文为“跳板”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主动学习的路径,以期把教材用活,把文本教透。

整合策略三:以语文要素为主线

古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墨客丰富的情感活动,也浓缩了他们语言文字运用的智慧与技巧。因此,针对语文要素进行整合教学,学生便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提高对古诗词语言的敏感度和鉴赏力。就《咏柳》而言,我们推敲后发现这首诗歌中不只有“主题”可以作为整合点,围绕“语文要素”也可以寻找出新的整合文本,构建新的整合网格,达成新的教学目标。例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的“日积月累”中的《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这一句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渔灯”比作“萤”。这个语用教学点便可与《咏柳》中“二月春风似剪刀”进行整合教学,通过揣摩品读、对比欣赏,学生便可深入体会诗歌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谓精湛。课堂教学结束时,还可机动设计一些拓展深化练习,链接几首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或者让学生模仿诗人运用比喻描写一处景物,抑或发出继续研读此类古诗的倡议,确保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依据古诗的格律特点、诵读风格、感情基调等作为突破口来进行整合教学。总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始终秉承大语文观理念,不局限于教材、教参,不局限于习惯、套路,认真研读古诗,寻找整合切入口,营造一个以教材为基础、立体呈现的、较为开放的学习框架,让学生在丰厚的积累中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加深积淀,强化自身的认知能力与感悟能力,这也正是传统古诗词文化传承所需要的。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高新区教研室 榆林高新区第八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