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指出,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渠活水。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效运用课外资料辅助语文教学。

一、突出重点,有效梳理课外资料

1.全面深入地解读教材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应该全面深入地解读教材,力求实现“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三个目的,本文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进行了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回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全过程,抒发了对父亲的怀念,文章语言朴素自然,生动地再现了革命者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意志。但是,这篇课文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认识这些人物,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革命者的情怀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借助课外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李大钊的生平及革命事迹……

2.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课外资料

面对众多的课外资料,我们必须明确教学思路,有效筛选,才能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在第一课时中,教师明确了“进入单元—了解人物—整体感知”的教学思路后,可以通过英雄人物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江姐、小萝卜头等图片,以音乐《五月的鲜花》引入单元主题,并为学生介绍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和牺牲前后的背景资料。这种方式有效地明确了教学基调,使学生对革命志士的英勇事迹有了整体的感知。第二课时中,教师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对李大钊语言、神态的描写,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以及当时的严峻形势。当学生的认知比较成熟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将学生带入李大钊烈士陵园,让他们感受千万大众对烈士的缅怀和崇敬之情。

3.高度浓缩重点引用生平材料

“1921年,那是上个世纪革命时期,那时有很多共产党人被反动政府杀害。在当年北洋军阀政府的石栏上,还依稀可见斑斑血迹。李大钊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共写下了577篇文章,这是他在监狱里写下的最后一篇,字迹清楚工整,可见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那样的镇定与从容。这是敌人绞杀李大钊时用的刑具,为延长他的痛苦,敌人对他用刑时间长达40分钟,比普通人整整多了一倍。那一天就是——1927年4月28日。”这是第一课时,教师导入新课时的一段视频资料。短短的1分钟时间再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学生了解了李大钊的贡献,以及他被害前后视死如归的革命意志。

二、简明生动,灵活呈现课外资料

1.项目式呈现

大篇幅的资料,学生阅读起来耗时、低效,是课堂上课外资料呈现的大忌。一位教师在教学《匆匆》一文时,采用了项目呈现方式,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2.猜谜激趣式呈现

讲授《将相和》一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司马迁、《史记》等图片,引导学生猜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奇人,他出生于史官世家,10岁开始学习古文和历史;20岁开始游历大江南北考察人物风俗和历史传说;38岁接任父亲的职位做了太史令,开始撰写一本奇书;50岁时,历时12年的著作终于完成了。他的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个奇人就是 ,这本奇书就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改写的故事 。”这样,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很快就能猜中,并对司马迁和史记留下深刻的印象。

3.图像资源辅助式呈现

视频比较直观,信息量非常大。一位教师讲授《藏戏》一文时,通过播放豫剧、京剧、黄梅戏等视频,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戏曲世界,既拓展了学生对戏剧的认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抒情渲染式呈现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学生了解了李大钊的言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对亲人的怀念中:“1927年4月28日,这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他们的青春本来应该像花儿一样灿烂,而此刻他们面对的却是两台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李大钊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同志,头也不回地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神色未变,从容就死,他牺牲的时候,还不到38岁。”教师深情的诵读能够快速激起学生的共鸣。

三、师生互动,有效整合双边活动

讲授《珍珠鸟》一课时,学生因为珍珠鸟比较少见,他们重点了解了“为什么叫珍珠鸟”“珍珠鸟的生活习性”等。这时,教师通过图片为学生介绍:红嘴红脚,后背有珍珠似的白点,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这种浅显生动的介绍,使得鸟儿的形象立刻定格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语文小世界,生活大课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有针对性地筛选、运用课外资料,才能将课堂教学推向更加生动、更加高效的境地。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