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以自我需求为导向、自主发展为主要方式、自觉发展为动力源泉的“自专业”时代已经来临。这也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时代来临了。——李志欣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学生学习个性化样态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冲击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突破教师“被专业”成长,帮助教师走出专业成长的迷茫和困境,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实现教师“自专业”成长的觉醒,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要有高度的职业自信

1.职业自信是对教育的执着追求。

职业自信源自于对教师职业的清晰定位和高度认同,源自于愿意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感。一个没有职业自信的教师是永远不可能真诚关爱每一个学生,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我的母亲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她对于工作的热爱深深影响了我,母亲常说:“我这辈子最爱的就是教书,最爱的就是和学生在一起。”朴素的话语里饱含着她对于学生深深的爱!记忆里,她对所带过的每一个孩子的特点都如数家珍,甚至对于孩子的家庭都了如指掌。我至今清晰地记得,母亲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从教了10年的学校时的那个场景,家长、学生自发排成长长的队伍抹着眼泪与她告别。时隔多年,当我向母亲一样也毫不犹豫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种情感,这是一名优秀教师与学生与家长之间建立的无可替代的情感。如今,从教二十余年的我,再次回忆当时的情境,我常常热泪满面。这是怎样一种深厚的感情啊?对学生毫无保留的爱,对工作高度的热忱,让母亲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成为陕西省优秀教师,成为当地名校的校长。她对于职业那份坚定的热爱和自信,无时无刻不影响并激励着我,让我在迷茫时不敢懈怠,让我在犹豫时坚定信念。

2.职业自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动力。

教师的职业自信基于教育自信,作为教师要浸养职业自信。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都没有职业的自信,又如何培养具阳光、自信的学生?自信离不开“根”,我们中华民族是有“根”的民族。源于这份“根”性,我们在教育的现代转型中,必须表现出“进取”“超然”和“唯一”,“进取”促进我们自身生命的不断成长,“超然”让我们在面对学生时能够多一份爱心和耐心,能够静待花开,“唯一”能让我们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

有高度职业自信的教师是心中有爱、眼里有学生的教师;是有情怀有境界的教师,是以自己的爱和真诚引导和感染学生的教师,是永远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教师。

二、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

1. 以阅读来丰富文化底蕴。

如果说课堂教学的高度,取决于教师道德情操的高度,那么,课堂教学的厚度,取决于教师文化积淀的厚度。文化的积淀,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阅读来丰富学养。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就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在读书中,完成对自己生命成长的积累和完善,完成对自觉精神世界的重建和修补。

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在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时,有这样一段文字:尽管在最初的几年里,我就已经阅读了《九章算术》《尝试教学法》《儿童心理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50多部理论书籍,2000多本教育期刊,与布鲁姆、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的“亲密接触”使我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理念。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课改的深入,为了自身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我时时感觉需要补充精神养料。于是,业余时间,我又捧起了《学与教的原理》《数学与文史》《数与诗的交融》……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徐斌老师的数学课真正成为师生之间一次次的智慧旅行。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说:“人们阅读的高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读书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通过阅读,与大师对话,丰厚底蕴,磨砺底气;通过阅读,建构起来的教育工具箱、教育思想库,能够让教师对所面临的各种教育问题应付自如;通过阅读,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亮度,思想更有深度。作为教师,一个教别人读书的人、一个教别人学习的人,又怎能不读书呢?

2.以写作改变职业状态。

教师要读书,更要写作。叶澜老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是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写作是对自身专业工作的一种反思,是对自己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行为的梳理、提炼和重构的过程,是对专业能力的一种提升。

很多老师平时忙于完成日常教学任务,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在琐碎的劳动中身心疲惫,体会不到职业的幸福。他们的忙碌与责任掩盖了内心的真实需求,延误了成长的机会。每每在一些场合,与教师交流,我常听老师们说:“我也想坐下来看看书,写下自己的经验和思想,可批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搞不完的活动,完全没有思考和写作的时间。”其实,一天24小时,谁又不是呢?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极琐碎的工作,因为琐碎,更需要整理。只要把自己生活的习惯改一改,总是有时间的。我们写下的词语和句子,都会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感受,改变我们的心情,改变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改变我们的职业状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除了担任校长、从事教学之外,还出版了40多本教育专著,发表了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与短篇小说。没有他持之以恒的写作,就不可能为我们留下如此丰厚的精神馈赠,也不可能成就他这样一位大教育家。

我发现身边的一些名师,他们抓住每一个机会延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就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总结自己的生活,实现生命的不断飞跃。

三、要有深刻的专业自省

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评论员文章《焕发自省的力量》,我很认同其中的观点——自省的力量既可以立己,也能够达人。

“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教师的专业自省,不仅仅是立己达人,更多的是对于自己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的重建和修补,是真正的生命成长!

1.深刻的自省是教师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我们每个老师,一旦站上讲台,可能要上数千堂乃至上万堂课,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公开课和常态课,肯定是不一样的,甚至不同的教学班上同一堂课也是不一样的,自己的这堂课和别人的那堂课肯定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反思,深刻自省,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过程的得失、体验、感受或是教训,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教师经历的每一个教学场景、每一个教育故事都是专业发展的一次机遇。在澄清、修正、总结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就会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观点。

2.深刻的自省是教师生命成长的过程。

我喜欢阅读名师的成长故事,在与名师的对话过程中,我发现,名师除了阅读与写作,最可贵的就是在反思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深刻的自省中提炼自己的教育智慧、教育思想。

我一直在思考名师生命成长的关键所在,我想最核心的应该是“践行、记录、思考”,而要实现在践行中记录,在记录中思考,无不基于深刻的自省。

每一个阶段的教师都需要及时、深刻的自省。对于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自省尤为重要。新教师刚刚接触课堂,没有教学经验,无论对于教材的把握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因此,每一节课后及时自省,写一些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积累经验、快速形成教学特色的捷径。对于一些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陷入思维定势、教材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常常不够理想,因此,深刻的自省同样重要。

教师只有在不断自省中,才能不断察觉自身教学行为,审视自己的主观和偏见,重构教育观念,并在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体悟教育的智慧,重构自我成长的方式,实现生命的成长!

作者单位:西安市未央区阿房路三校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