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我从教已经十九年了。

十九年前的教师节令我终身难忘,因为那天我正式参加了工作,被分配到离家十里外的一所乡村小学,低矮的宿舍,晚上还可以听见老鼠从顶棚上跑过。教室和我小时侯上学的教室大相径庭,砖头盖成的,窗户漏着风。那一年的雨特别多,下午两节课后,校长赶紧让学生们回家,生怕教室塌了。农家的孩子不怕吃苦,我很快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双休日爬高上低把两面墙上的黑板报办好了,给只有9个人的学校带来了一缕阳光。那年我也十九岁,课间里和学生一起玩,还给他们教英语,希望他们长大了也可以到山外去看看。

课余时间里,我背着包,带上书,去学校旁边的小河旁背英语,因为我在参加大专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炼了我的意志,时不时就会想起自己上师范时的那个“电教老师”。

至今已经想不起中师二年级时教我们电教课的老师姓甚名谁,只记得他个子挺高,略显富态,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的电教课上,老师教我们如何使用录音机,如何操作投影仪,手写投影片……那时候没有想到日后电脑和手机会如此普及。先生讲课总是慢条斯理,条分缕析,深受我们爱戴。那学期的最后一堂课上,他深情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讲一些跟书本无关的知识,却关乎你们的一生。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盲目跟风,半途而废。你看我周围的有些人,别人学英语,他就学英语,别人学计算机,他就来跟风,对什么都是一知半解。你们认准了目标,就请你坚持下去,一样一样慢慢来,什么知识,都要往精里学,往深里学……”先生自己可能也没想到,他作为一个“副”课老师的话却影响了一个学生的一生。

所以,那段艰苦的乡村生活成了我教学生涯中甜密的回忆。二十出头的孩子,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我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苦读英语,坚持自学考试,钻研书本,捧起了中师时孙宏斌老师编写的《棒老师的教育艺术》,我成了名副其实的娃娃头。2005年,我怀着大宝,成了同龄人中最早的市级教学新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工作的环境有了明显的好转,我也已经是一名省级学科带头人了,而且是一所城区学校的教导主任。但恩师的那句话让我时刻在提醒自己: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当了省学带了,学习的机会也多了,更加觉得教书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了,常教常新,又会遇到新收获,也会有新问题。读书成了我的又一嗜好。众多的名师中,我认准了于永正先生:他举的那一个个例子那么鲜活,总是让我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他的一个个方法是那么务实,立竿见影。正如高尔基先生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和我一样仰慕于先生的,还有我们学校的张校长。他有幸于2000年左右在西安一睹于先生的风采。他将一本发黄的《于永正读堂实录》交到了我手中,虽然我们是同事,他更像是我的恩师。90年代的大学生,高三语文老师,后来当了校长还坚守教学一线。由于校点布局调整,他由高中校长成为了小学校长,别人都为他抱打不平,而他却说:“都是教学,只是岗位不同。”至今,他还保留着研究中高考语文卷的习惯。他时常叮嘱我:“千万不要丢下语文课,一定要多读书,一定要关爱学生。”

寒来暑往十九载,我也三十八岁了,对于老师的认识更全面了。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应有爱心、耐心、进取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好老师让一个孩子终生受益。淡泊明志沉潜课堂,宁静致远与书为友,像恩师们一样做一位明名之师,岂不决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难忘恩师又一年,他们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作者单位:宝鸡市渭滨区航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