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推动宣传工作为抓手,突出宣传工作“引领性、辐射性、服务性”的特点,发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宣传教育职责,推进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着重介绍了以思政课为主渠道的课堂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利用新媒体技术建设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精神培育网络教育宣传平台和阵地,依据大学生特点推进自主参与探究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旨在构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创新奋斗精神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立志报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 奋斗精神 宣传工作 培育路径

课题:本文系西安市社科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宣传工作推进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路径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66)。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有其特殊的重要性,是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80后”“90后”相比,新时期的“00后”大学生有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往往被社会贴上“娇嫩”“娇气”“任性”的标签。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根据这一群体的特点,从宣传工作中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精神是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一贯传承的精神力量,奋斗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确保党和国家长盛不衰的重要精神源泉。个人独立、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都离不开“奋斗”这一主题。奋斗精神是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争取胜利的精神力量,是对奋斗行为的精神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任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力量。引导大学生践行当代奋斗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时强调:“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进入新时代,当代大学生需要进一步发扬奋斗精神。

大学生肩负着成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对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养,不仅影响其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还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兴衰。当前,由于部分大学生素质不够完善,存在对奋斗精神认识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不能把艰苦奋斗的行为落到实处,导致奋斗精神过时、陈旧的言论屡见不鲜,虚荣与盲目攀比、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抬头。

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继承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解当前陕西高校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现状和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笔者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进行实证调研,调查问卷由15个问题组成,主要对大学生面临的思想困境和其对奋斗精神的理解、认知进行调研。本次调查选择了陕西属地高校,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调研工作,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问卷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意识淡薄,主要原因在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

从调研中可以发现,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把赚大钱、考公务员、做官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一些网络社交平台宣传鼓吹金钱至上的理念,使得大学生认为挣钱才是王道。一些大学生厌倦学习,进入大学后,放松、放纵自己,不再刻苦学习,只求不挂科就可以。有的人以大学文凭为跳板,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部分学生的学习意愿相对较弱,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会缺乏克服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缺乏努力学习的毅力,甚至产生了厌学思想。在缺少教师和家长监督的情况下,有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思想松懈,产生了不求进步的消极态度,常常听不进去他人的批评,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忠告和建议。这些都使得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

仅有少部分大学生在假期及课余时间做兼职工作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大多数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以休闲娱乐为主:旅游、泡网吧、宅在家里……受访的学生中,男生和女生相比,男生的刻苦精神相对较差;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相比,城市学生的刻苦精神较弱;党员和非党员相比,非党员学生的刻苦精神较差;年级越高,刻苦努力的信念越薄弱。具体表现为:(1)缺乏理想信念。部分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过分强调个人利益。(2)日常生活中信奉享乐主义,崇尚物欲、超前消费、盲目攀比等现象严重。(3)在学习方面,有好逸恶劳的思想,得过且过,不求进步,缺乏刻苦学习的科研精神。(4)在工作中,贪图安逸,拈轻怕重,又追求高薪和舒适的环境。

在调查中,一些家长也反映,他们的孩子轻视工作,回家后不做家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工作是一种负担,对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持逃避态度。即使身在农村,部分大学生也不愿意去地里帮忙,甚至连一些简单农活都不能胜任。有的大学生认为,劳动就是干粗活、脏活,逃避劳动实践,滋生了拈轻怕重、娇生惯养的习气。

上述问题的出现并非偶然,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丰富、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艰苦奋斗的教育却逐渐被忽视。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对青年学生产生了严重影响,一些大学生的奋斗意识正在减弱,主要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

1.家庭教育缺失

“95后”“00后”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或者少子女家庭,以农村家庭为例,他们的父母正值壮年,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有的不仅在工厂打工,有固定的工资收入,还有农作物和部分家庭副业收入。他们的祖父母相对健康,大多能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在这样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里,大学生衣食无忧,甚至养尊处优,无法体会生活的艰辛。有的父母因年轻时生活艰苦,所以在对待孩子时有一种“补偿”心态,不愿意让孩子受苦,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多是有求必应。此外,一些家长片面地认为:孩子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安排他们做家务、干农活会让子女分心,不能专心学习。然而,这样做适得其反,反而会在孩子的心中滋生出娇生惯养、懒惰、意志不坚定等不良习气。

2.学校教育缺失

在当前就业难的压力下,一些高校依然将专业课教育放首位,强调文化课的教育,重智育而轻德育,对艰苦奋斗教育的宣传和实践均不足。即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也是理论化、形式化、笼统化,泛泛而谈,收效甚微。在教育学生时,一些教师甚至会把学习中的努力刻苦和将来舒适的工作岗位混为一谈,为了鼓励学生学习上进,以“书读不好,只能去种田、去南方工厂打工”等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

3.社会不良因素干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化,一些不良思潮,如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对大学生的诱惑和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一些自媒体平台还会传播与艰苦奋斗精神相违背的思想,干扰大学生的判断力。近年来,社会上对艰苦奋斗的正面教育明显减少,宣传劳动光荣、艰苦奋斗的典型人物、劳模精神也较少,致使少数大学生逐渐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此外,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封建迷信、色情赌博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给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影响。

以宣传教育为抓手,创新培育路径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精神的形成,是以自主、独立、情感、责任为基础,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共同构建的结果。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高校要以宣传教育为出发点,多种渠道创新弘扬奋斗精神的路径。

1.创造正向舆论引导

舆论反映了社会意识和集体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弘扬奋斗精神的必要条件。高校的良好舆论环境对大学生的奋斗观念和行为选择有着重要影响。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学习氛围,应先优化校园校风、学风建设,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斗志,强化奋斗精神。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关注普通人的奋斗故事,以“艰苦奋斗,勤学砥砺”为标准,严厉谴责和批评懒惰和不作为的行为,表扬积极进取、发愤图强的积极精神。尤其是要利用好媒体的宣传教育对大学生言行有着特殊渗透力的特点,高校可通过校报、广播、“两微”平台、网络新媒体等大力宣传奋斗精神,倡导积极精神风尚,让奋斗精神深入人心,引领社会风气,使大学生深刻认同奋斗精神。

另外,社会也要大力宣传在生产一线辛勤劳动的劳动者,歌颂在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奋斗的楷模,在文艺作品中多颂扬新时代人民群众蓬勃向上的奋斗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引导的舆论氛围,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保持继续奋斗的正能量。

2.开展思政德育

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奋斗精神中的指导作用。思政德育就是要努力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敢于拼搏,勇于奋斗,从“被呵护”中唤醒他们的自觉意识,使他们敢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最终达到成功成才的目标。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从理论上阐明奋斗精神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动起来、活起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围绕中国近现代史,广泛传播英雄模范事迹,讲述国内外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的奋斗事迹,传播重大科技成果或理论成果、改革开放成果的典型案例,使大学生不断加深对奋斗精神时代内涵的理解与认同;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现代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想动态,引导他们讨论或辩论什么是奋斗精神。同时,为了让奋斗精神深入人心,还要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说教方式,加强实践课时建设,探索楷模教育、实地考察等实践教学活动,以引导新时期大学生保持和发扬革命斗争精神和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

3.落实实践育人

弘扬奋斗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从理想信念出发,从个人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高雅的情操来教育和感化大学生,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教育环节,注重新时代奋斗精神的践行。社会实践是弘扬大学生发扬奋斗精神的重要场域,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可逐渐养成积极上进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增强与困难、逆境作斗争的实战精神。因此,高校要经常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实习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研、科技扶贫、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向工农群众学习,向产业工人学习,体验人间百态,体察社会疾苦,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锤炼他们的积极品质,磨炼他们的精神意志,使其对弘扬奋斗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施和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4:1438-143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0.

[3]朱萌,张立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7-21.

[4]罗贤甲,杨树明.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欠缺的深层原因及教育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5):55-57.

[5]柴宝勇,付瑞智.论习近平“五位一体”的青年成长观[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2):23-28.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