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今天提起家访首先想到的是电话,其次是网络,最后是走进家庭。在感慨现代通信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也萌生了种种隐忧:教师和家长面对面的交往越来越少了,心与心的沟通也似乎有了一层无形的网,而孩子的交往更是在家庭、幼儿园之间分割的清清楚楚,不可否认小事可以在放学接送的时间三言两语与家长交换意见,可想要更深层次了解孩子,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因材施教,走进家庭是不可替代的。

多年来的家访接触的家庭成员形形色色,每一次家访都像一场浓缩的微电影,在这里我有激动,有兴奋,有伤感,有心酸,更有成功的自豪。这众多的家访过程中感触最深的要数走进一个残疾儿童的家庭:第一次来园见习时,我就发现殿殿和其他小朋友不同,他总是藏在盲人妈妈的身后,无论老师怎么引导他就是不松开妈妈的后衣襟,如果教师走近想拉拉他的手,他就会恶狠狠地张口咬人,在妈妈的帮助下他才勉强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坐下来,只要他的妈妈一离开,他就用头撞击地面,在他眼里我看到了他对老师的仇恨和恐惧,在他的世界里似乎只有妈妈,除了妈妈任何人都是排斥的,这是我对他当时表现的一个定位。除了这些反常的行为之外,他的头明显大于其他小朋友,身材、四肢都比正常小朋友短小很多,从体型上来看他就是我们俗称的“侏儒症”儿童。要打开他的心结,让他和正常儿童一样生活在阳光下,我想就必须走进其家庭,了解其成长的环境,探究其心理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这样的性格,怎样做才能让他从依靠妈妈的单向模式转变为融入集体的混合模式来?带着这些疑问我进行了家访,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他们完全是一个残疾人家庭,殿殿的爷爷和爸爸是彻底的盲人,殿殿的奶奶是残障,殿殿妈妈时而能看见一些模糊的影子,小殿殿虽不是盲人,但却是先天的侏儒患儿,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小殿殿自然比别人多了些自卑,因为他一出去就会遭到别人的取笑,虽然人小不懂什么,但是当别人背后指指点点时他会很懊恼,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出门,不愿意见人,更不愿意和外人打交道,造就了他对家庭成员以外的人都很仇视和恐惧。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我认为让殿殿先走出自己内心的阴影极为重要,于是我从殿殿妈妈那里详细询问了殿殿平时爱玩什么,爱吃什么,喜欢干什么,忌讳什么……然后,从殿殿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情入手,陪着殿殿一起玩,先让他从思想上认识到老师不是坏人,老师不会瞧不起他。不久后,殿殿学会了早上来和老师问好,虽然声音很小,但对于小殿殿来说确实是一个跨越。对此我大力表扬了他,殿殿脸上多了份自信。其次,在班上我把他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告诉其他小朋友殿殿和大家一样,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宝宝,大家游戏时一定不要忘了叫上殿殿。渐渐地,殿殿从躲避到小心地接触大家,最终愿意参加小朋友们的集体活动了,不仅如此,主题活动时殿殿还会跟着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当我把这一情况告诉殿殿妈妈时,殿殿妈妈竟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与此同时,我还经常提醒殿殿妈每天回家之后注意引导孩子谈谈当天的幼儿园生活,在回忆中熟悉幼儿园,幼儿园的人、幼儿园的事等,潜意识中他会慢慢接受幼儿园的一切。一年过去了,殿殿早已不是小朋友们眼里的“怪物”了,他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唱歌,学会了跳舞,学会了游戏。“六一”儿童节时,当殿殿和大家穿着一样的演出服,画着一样的浓妆登上舞台时,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教育是一门永恒的艺术,而家访却是这门永恒艺术中的万金油,只有做好家园联系,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认识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最终为他们撑起一片艳阳天!

作者单位 陕西省旬阳县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