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兴国,实业兴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越来越旺盛,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更加凸显。

作为拥有416所职业院校、85万在校生的教育大省,陕西职业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教育强省目标的实现。今年9月至11月,省政协教科委先后在省内外开展调研,聚焦各地对中央和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深入查找我省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短板弱项。在11月13日省政协界别协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座谈会上,委员、专家围绕“招生难”“用工荒”等问题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协商讨论、深入交流,群策群力推进我省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打通人才成才通道。

突出专业特色 应对“招生难”

一技在手,吃穿不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端着“铁饭碗”的技工人才曾被众人称羡。但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高校扩招等因素影响,职业院校生源却呈逐渐下降趋势。

针对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的“招生难”问题,省政协常委、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认为,高职院校应结合区域产业开展技能培训,在专业设置上注重突出特色、体现优势,切忌“贪大求全”,造成资源浪费。

省政协委员、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委员李明富建议,向东部沿海省份学习,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扩大我省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在专业审批、人才引进、招生考试、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

深化产教融合 破解“用工荒”

“我们企业一名普通文职‘白领’月薪4000元左右,而一名高级‘蓝领’技工可能月薪上万元,但还是会招工难。”省政协委员、陕西三秦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建波认为,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把课堂搬进企业,建立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成才。

“职业院校要认真分析当前市场与目标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主动与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合作。”省政协委员、新山海源人力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元彬说,“要围绕‘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重点、开展特色课程、丰富教学内容,使之更贴合职业需求。例如共建人才技能培训基地,开展定向、顶岗培训等。”

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关荷表示,目前我省以西咸、宝鸡高新产业园区等为基地,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遴选建设产教融合型学校、企业,推动产教进一步深度融合。

打破发展壁垒 畅通“成才路”

如何让职业教育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成才通道?

“一定要打破职业教育就是低水平教育的理念。”委员们直言不讳地指出,职业教育的发达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在目前的招生体制下,高职院校一直被视为高等教育的末端。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

大家认为,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举办职业院校专场招聘会,让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从制度层面打通职教生从高中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雪峰建议,要畅通中职、高职、职业大学、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纵向衔接的培养体系,完善招生机制,确保中职院校学生进得来、学得好、能深造。

省政协委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药物与化工学院院长刘玉凤呼吁,尽快在我省启动职业教育本科试点,选择办学条件好、综合实力强,且部分专业已经开展本科联办的高职院校升级本科。

一个职业分工结构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委员们建议: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下功夫调结构、提质量、强师资、建体系,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更让人人尽展其才、人人皆可出彩。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