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的直观性,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数学基础,从而极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一、利用“数形结合”使教学内容直观化

对于刚系统性接触数学知识的学生,数学知识对其具有一定难度的。一些对教师而言较为简单的内容,学生往往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理解。为此,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一定的转换,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这些知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小学数学“比较数字大小”的教学中,教师采取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方框,他用一个方框代表数字1。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用两个方框代表数字2,三个方框代表数字3,以此类推。画好方框后,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其问题为:“两个方框和三个方框相比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在观看了黑板上的图形之后,学生给出了正确的答案。随后,教师对数字大小做出了扩展与总结,他指出:“自然排序的数字0、1、2、3、4……后面的数字比前面的数字要大,而前面的数字比后面的数字要小。”有了前面的基础,很多学生表示赞同教师的观点。随后,教师又出了几个相关的问题,包括“数字6和数字8哪一个大,哪一个小?”给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大都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因此,通过将数字大小变成直观的图形大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中“大与小”的概念。

二、利用案例使数学概念直观化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数学概念而言,不给学生讲解概念的深层原理,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理解明白原理的内涵。这样的现象会给学生运用原理带来很大的困难,是教师需要注重的问题,而在讲授概念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具体的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例如,小学有一个运算规律,叫做“交换律”,其对加法运算、乘法运算是同时有效的。这也就是说:数字a+数字b=数字b+数字a,数字a×数字b=数字b×数字a。在应用“交换律”的时候,学生要注意的是: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是不能使用“交换律”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交换律的内涵,教师进行了举例,如“你早上出门前,爸爸会给你3元钱,妈妈会给你4元钱。如果爸爸先给你钱,你最后会得到多少钱?如果妈妈先给你钱,你最后会得到多少钱?”在得到问题后,学生进行了运算,他们会发现了“3+4”与“4+3”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讲解加法的“交换律”,这很快就被学生理解了。而在教授“乘法交换律”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运算达到认同“乘法交换律”的这一目的。当然,教师亦可以让学生进行减法交换和除法交换的尝试,通过尝试学生能够发现“交换律”对减法和除法是不适用的。因此,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运算,而在运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相关概念定理做出证实,从而增强概念定义在学生心中的信服度。

三、列出关键信息,使题目内容直观化

在做题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会因为粗心大意而算错题,这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严谨度,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从而提高其做题的准确率。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长方形花园的宽为20米,由于花园需要改建,现在花园的宽必须减少5米,改建之后的花园面积少了150平方米,求花园现在的面积。”在拿到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列出了以下信息:①需求:花园现在的面积。②花园原来的长:未知;花园原来的宽:20米。③花园现在的长:等于花园原来的长;花园现在的宽:20米-5米=15米。④条件:改建后花园的面积减少了150平方米。通过列出以上信息,学生可以通过计算“150÷5=30米、30×(20-5)=450平方米”得到改建后花园面积为450平方米。事实上,如果对题目信息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很多学生都会算出不符合题意的答案。因此,列出关键信息不仅可以让学生对题目的问题有更好地了解,避免学生计算过程中的失误,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思路。

总之,数学是一门严谨、偏理性的学科,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化,以此来加强学生的理解。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