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普通小学的校长,我在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实践中,一直思考和探索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更好地建设、培养国家及社会认可,学生和家长喜欢的教师队伍,使其成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优秀、高效的基础力量。

当前,新课程改革充分反映了国家、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更高标准和要求,这些标准和要求集中指向了学校的主体——教师,如何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流品牌学校,是我们每一名基层管理者必须探讨和研究的。任何一所学校的管理和运行,都是通过教师群体兴趣的激发、团队责任的认知实现的,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同志就如何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有道德情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要有扎实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同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延安市宝塔区杜甫川小学在教师管理中提倡“善于学习的谦虚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教师每天面对的除了国家审定的教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外,更多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由此可见,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对教师群体的指向性要求不言而喻。

在具体实践中,学校通过对师生兴趣的培养和挖掘,塑造了一大批优秀、鲜活的师生群体。2013年建校以来,董军芳、穆雪萍、张金等凭借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信念和浓厚兴趣,带动了一大批教师积极投身校园儿童诗歌的创作实践活动中。例如,穆雪萍在广泛自主阅读的同时,于2016年7月12日自费前往山西参加诗歌创作学习活动;张金、张静、郝小东等工作之余,积极、认真地从事校刊、校报、诗集的编印工作,为师生兴趣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2016年5月,学校与延安市诗词协会共同组织了诗歌吟诵活动,学校200余名师生在杜甫祠与市诗词协会一大批老干部进行了一次不分年龄、不分学历、不分体裁的诗歌对话,让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在老、中、青、少的吟唱对答中熠熠生辉。这样的活动使师生在祭奠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的同时,对传统文化、文学精神及历代先贤的爱国主义情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学校在原有校刊《绽放》《呼唤》,诗集《流淌》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成立了“草堂文学社”,并组织举办了两届校园诗歌节活动。2016年,在第二届校园诗歌节诗歌征集活动中,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累计投稿1400余篇(首)。经过评选,47名教师、126名学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爱教育主题,反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氛围。全校师生踊跃供稿,在提升师生写作水平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促进了师生间的了解和交流,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2016年9月26日,为了体现杜甫文化精神的指引,学校开展了“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主题读书活动启动仪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被信息化、网络化包围和裹挟着,他们失去了传统阅读的快乐。《学生读书笔记》就是我们为了这个初衷而设计和印制的,期望学生通过阅读传统书籍,通过同伴间的分享和交流,通过家长、教师的参与和引导,能够树立“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意识。

延安市宝塔区杜甫川小学师生在兴趣的引领下,他们的习惯、学习、文学、生活等犹如神话传说中的夸父逐日而行。借用贾平凹对路遥的评价: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光焰。我们也希望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一棵棵文学新苗能够逐日前行。众所周知,衡量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教师,正如梅贻琦教授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由此可见,我们需要一支“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的教师队伍。

在研究和探讨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是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约束和管理教师队伍的。我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只不过是一个单位或团体的底线要求,即使再好的规章制度都不能调动教师的兴趣和激情。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引领和指导,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使他们能够各尽所能,各展其才,能够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责任是最好的制度”的观点。

2015年9月以来,我们组织了“四心”主题教育活动,即孝心、爱心、责任心、感恩心。活动一经开展,迅速在学生和家长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我们更多的是指向教师:这些大家都做到了吗?大家做得怎么样?有没有可以和学生分享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分享,让每位教师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不是由空洞的说教、冗长的文字形成的,而是由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家长的一言一行有机组成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校园里,我们每天会遇到很多张可爱的笑脸,学生仰着脖子说“校长好!”或是在奔跑中还不忘向擦肩而过的教师问好。这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积极地回应“同学好!你们好!”

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学生逐渐养成的良好习惯,成就了我们的教育行为。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教师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迁移到了学生的身上。俯身捡起一张废纸,扶起一名摔倒的学生,帮助个别生活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些都是教师教育生涯中最为普通和日常的工作。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将其转变为学生的习惯,转化成学生的素质。因为,兴趣、能力、习惯和素质的核心都是“爱”,我们要教会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这就是教师的责任。

教师的责任同样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评价者,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陪伴者。只有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才能办出质量一流的学校。杜甫川小学建校以来,这种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的氛围是我们最好的制度,也是教师责任最好的诠释。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处于这种创造性的模式下,我们才会提升、进步,朝着更大的成功发展,这也是学校成为省市名校的内在因素。这些因素还包括:师生是否每堂课都互相问好?下课时,师生是否互相道别?课堂上,学生是否有机会和时间,完整地阐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课外,师生是否能够平等交谈?家访时,教师是否能够与家长和谐地交换意见?这样的认知和共识,已经深深地内化在每一名杜甫川人的思想理念之中。作为省市知名学校,学生保有量在3000名以上,集体活动的安全工作就成为了重点。每次升旗仪式结束后,所有行政安保人员引导和疏散学生安全、顺利返回教室;遇到刮风下雨天气,所有教师不论分管范围,与行政人员积极配合、疏导,学生都能够有序离开校园;学校要供应3000余师生的饮食,每天凌晨4点,所有后勤工作人员都开始为一天的保障工作而辛苦忙碌了起来。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及生活习惯。学生的习惯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上,表现在他们的思维习惯上,表现在他们的待人处事上。教师是教育阵地的主人,是教育阵地上流淌的灵魂。由此可见,只有不断发展的师资队伍,才有不断发展的学生;只有不断发展的学生,才有不断发展的学校;只有不断发展的学校,才有不断发展的校长。

作者单位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杜甫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