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而言,学习科学课程可以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丰富其童年生活,发展其个性,开发其创造力。小学科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地理、生物方面的知识,知识虽然简单,然而知识体系却十分庞大。教师的第一感觉是科学课难上,学生的第一感觉是科学课难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同时也要有适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不受重视。早在2006年,《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就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级各类人才。”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缺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学校的硬件设施不配套。实验的硬件设施差,专门的科学实验室较少,与新版教材相配套的实验仪器也较少。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一些教学仪器、教学挂图等,如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烧杯、小型电动机、地球仪等。这些设备一方面数量较少,一方面质量较差,着实影响到了师生在课堂上的使用,讲课全凭一张嘴,给正常的教学带来不便。课堂上没有了直观的图像资料和实际的操作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科学的核心是“探究”,这一核心往往因为教具的原因而无法顾及。最重要的一点是,忽略了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使科学课程标准的落实打了折扣,学生的科学思维、观察、操作等能力就不能很好的培养。

3.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不好。《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素养的定义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些方面中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塑料袋好不好”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认为不好,却想不起什么叫“白色污染”以及这种污染的严重后果。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科学课程课堂教学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要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吃苦精神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其次,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是相对的,进行一切科学研究都应该将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放在首位。再次,应该让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通过感知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来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面对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创新,关键在于教师。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要想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独树一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要学会应用恰当的提问方式,使用现代化的教具,让学生从不惧怕回答问题,渐渐向喜欢回答问题转变;让学生由不爱思考,向主动思考转变。学生厌学情绪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

2.用高超的讲课技巧来弥补硬件设施的不足。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效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不应该怨天尤人,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没有硬件设施支持的情况之下,也能轻轻松松地接受新知识、理解新知识。

3.抓住每一个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每一堂课上,除了让学生学到必要的知识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将其正确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机会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学习本民族文化、历史等。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凡事都具有相对性,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真正的科学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是能够推进社会进步的,目光一定要放得长远些。

总之,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要想上好,科学教师就要做到:在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高超的讲课技巧来弥补硬件设施的不足,抓住每一个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丰台镇教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