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文化交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作用突出、范围多元、前景广阔”的特点,分析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特殊要求,如大力实施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培养渠道等,以便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

[关键字]“一带一路” 跨文化交际 教学改革

“一带一路”倡议把握世界大势、立足中国国情、放眼未来发展,既是经贸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平台,又是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新纽带。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共建“一带一路”,越来越多的行业大力参与“一带一路”发展,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重要渠道,高校必须准确把握“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分析其教学要求,制订相应的具体措施,以有效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1.跨文化交际的助力作用日益突出

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在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彼此沟通。作为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跨文化交际在促进民族融洽、民众互信、民心相通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因战争而起又因文化而兴的古丝绸之路,还是明代的郑和七次远洋航海,都是在相互传播文化、互尊互信的交流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之路,更是文明互鉴、文化交流之路, 沿线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演绎着形态各异的文明,创造出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民俗,合理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便于宣传好中国的政策主张和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合作与互利共赢。

2.跨文化交际的模式、范围趋于多元化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载体。截至2019年10月底,中国已经同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①,遍及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的广阔空间,沿线国家官方语言多达50余种,既有常用的英语、阿拉伯语,也有不常用的罗马尼亚语、立陶宛语等小语种,非官方语言更是数量众多,难以统计。单一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传统交际已远不能满足需求,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范围正向多语种延伸。“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旨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既涉及经济贸易、文体教育和民生福祉,又覆盖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此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不只是语言的沟通,正向多样化发展、多元化深化。

3.跨文化交际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实施,各类丝绸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等文化交流活动精彩登台,文化交流呈现快速化、多元化的趋势,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拉近了沿线国家民众心与心的距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组织文化交流、打造文化品牌、开展文化贸易,都是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也是跨文化交际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2016年《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印发和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的出台,打通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渠道,丰富了文化交流内容,拓展了文化交流宽度,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应用空间。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特殊要求

1.紧跟时代发展,始终以创新引领教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样也是跨文化交际教学改革的重要驱动力。“一带一路”是创新之路,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为国际合作提供新平台,使各国经贸来往更紧密、相互合作更深入、文化交流更频繁。“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教学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同乘创新驱动的高速列车,在创新引领下打造高质量的教学体系和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当前,跨文化交际教学面临着广阔的创新空间,部分教材引入了“一带一路”相关内容,但系统性不足,蜻蜓点水式的介绍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急需编纂新教材。当前,利用声影像多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但单纯追求形式新颖的教学模式与面临输出的教学效益难以匹配,倒逼教学方法必须加快创新;教学中突出了传授字词句等语言的基本知识,但对语言的使用,以及语境和文化的渗透重视还不够,难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具体需要,亟待高校创新升级教学内容。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跨文化交际教学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融入创新思维,以创新为引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现教学优化升级,不断推动教学效益提升和教学质量提高。

2.紧贴多元实际,始终以需求完善教学

“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对着跨文化交际趋于多元化,其教学要立足实际,仔细分析不同需求,使其在不断完善中更加科学合理。一是文化的多元需求。传统教学中英美文化占主导地位,但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增加,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文化,既有亚洲文化、欧洲文化,又有非洲文化、美洲文化,即使亚洲范围内,东南亚、中亚与西亚之间的文化传统也风格迥异。二是语种的多元需求。在沿线国家官方语言和非官方语言均使用的情况下,传统交际中常用的英、法等语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小语种课程的开设迫在眉睫。目前,还有约11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和通用语言尚未开设课程②,对此,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尽快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三是交际的多元需求。“互学互鉴”是“丝路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课程多立足于他国国家状况、历史民俗、地理风情的理解与掌握,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这些课程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不利于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因此,还要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投入,以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四是专业的多元需求。“一带一路”建设包含经济、贸易、农业、教育等各个方面,但跨文化交际教学所涉及的专业教学,以及礼仪、法律、宗教、民风等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成为了制约更全面、更深层次合作的瓶颈。

3.紧盯人才培养,始终以实践检验教学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能否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合格人才是检验“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标准。“一带一路”背景下交际跨地域广、跨文化杂、跨专业多,高校在此情况下开展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还有许多不足。从培养途径上看,渠道拓展不够。作为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培养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可,但这种单一渠道的产出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跨文化交际人才需求。高校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企业合作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力度欠缺,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合作办学的研究不深。从培养层次上看,国际视野不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懂交际礼仪、知国际规则、明人文底蕴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不同社会价值观下的思维碰撞,不能完全驾驭复杂社会环境下的文明冲突,缺乏国际化视野,缺少参与国际交流的实践机会与平台。鉴于此,跨文化交际教学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检验实践的标准,推动跨文化交际人才质量取得质的提升。

“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措施

1.大力实施教学改革,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注入新活力

高校应着眼跨文化交际教学实际,推进教学改革,以有效适应“一带一路”建设要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一是教学理念革新。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行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教学要提高思想站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和融合能力,加大融入多元思维和多样专业的学习力度;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引导学生尊重文化差异,正确对待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摆脱文化优越和文化偏见,注重提高在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下的跨文化交际素养。二是课程教材更新。高校应着眼小语种缺乏的实际,增设立陶宛语、阿尔巴尼亚语、罗马尼亚语等小语种专业或课程,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合作的多语需求。跨文化交际教材应优化英美文化内容,扩充亚非文化、欧洲文化,增添沿线国家地理、礼仪、民俗、宗教等知识,创建多元的文化环境,同时,还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重视不同文化间的比较,让学生在差异中增强文化自信,在对比中提升包容心态。三是教学方法谋新。高校要用好传统教学手段,并发挥微课作用,制作形式多样的微课,以丰富教学资源库;多运用案例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增强教学实效;开展探索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文化异同。同时,高校还可利用新媒体制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情民俗、历史地理纪录片,引导学生观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视作品,使其在声影像立体模式下感受异域文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可利用沙龙、论坛分享学习心得,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进行交际,实现线上线下共同交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跨文化交际教学夯实人才基础

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实施优质教学的根本,是培养一流人才的保证。一是坚持“齐用劲”,合力提升素质。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部门、院校和教师群体的共同职责,必须要以院校为主,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共同培养优秀师资。教育部门和院校可定期投入资金,将其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好专项资金投入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着眼教师跨文化交际经验欠缺的实际,高校应组织专家讲座、脱产进修、短期培训、交流观摩等系列活动,让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前沿理论,交流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教师应对标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采取自学、帮学、互学等方法,扩充自身跨文化交际知识储量,提升跨文化交际教学水平。二是积极“引进来”,借力取长补短。高校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大人才招聘力度,聘请具有教育背景的外籍专家学者,引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优秀人才,同时,邀请沿线国家驻华大使及外交使节、外资企业人士作跨文化交际报告讲座,并形成长期合作机制,定期组织交流研讨,让教师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主动更新观念,补足文化背景欠缺的短板。三是主动“走出去”,助力拓宽视野。高校可选派优秀教师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访学活动,使其了解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法律制度、价值理念,体验异域文化,感知文化差异。教师也可以走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了解企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及标准,以增强教学针对性;还要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成果,交流新经验,研讨新方向,以促进教师互学互鉴,拓宽国际视野。

3.积极拓展培养渠道,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实践支撑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教学迎来了新的契机,高校要立足多渠道用力,不断创新,注重实效。一是拓宽合作培养模式。要注重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在跨文化交际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共商共建,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共享共用,达到以合作促提高的目的。要加强院校与“一带一路”参与企业合作办学,结合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实际,发挥自身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优势,借鉴企业跨文化交际实践平台,在优势互补中实现教学与实践并轨,促进教与学的有效衔接与互动。在政策允许情况下,高校可统筹不同因素,积极探索境外办学,以走向世界,谋求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合作。二是建立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其跨文化敏感度,以及积累跨文化交际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优势,科学统计、分析国际交流活动,了解企业实践岗位提供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志愿者、学术会议、跨国论坛等活动,并在适当课时组织学生到“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利用实践进一步检验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储备和应用技巧的掌握情况,使其开拓国际化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三是探索“外语+专业”模式。高校应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际,积极推进“外语+专业”培养模式,着眼培养跨文化交际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突出“精通外语+通晓专业”的培养模式,将外语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拓宽跨文化人才专业技能的覆盖面,夯实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语言基础,以培养多专业下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

结 语

综上所言,“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教学仍面临众多不足,难以适应多元条件下跨文化交际的需要,高校必须大力实施教学改革,注重创新,夯实教师队伍,通过多渠道培养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一带一路网”,《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一览》,https://www.yidaiyilu.gov.cn/gbjg/gbgk/77073.htm.

②数据来源于“人民网”,《服务“一带一路” 高校教学亟待“供给侧”改革》,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9/0308/c1007-30964787.html.

参考文献:

[1]陈艺.“一带一路”视域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改革策略[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2]周虹:“一带一路”需要跨文化人才支撑[N].人民日报.2016-02-01(3).

[3]吕璀璀,宋英杰.高校培养跨文化人才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J].人民论坛,2019(21).

[4]林意新,王泳钦.“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

[5]陈猛.培养跨文化人才 助推“一带一路”建设[J].人民论坛,2018(16).

作者单位:西安明德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