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本身是一种精神财富,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世界的美,化之为自身的高尚、诚实和善良。”这种教育理念与义务教育新课改提出的全面发展理念不谋而合。由于语文的学科特点,可以说这也是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和希冀。那么,究竟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呢?

一、爱读,点燃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件对学生能动性要求较高的一种学习行为,一个学生如果热爱阅读、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阅读一定会是自主的、高效的,他的阅读学习一定会延展到课堂以外,走入他的生活。可以说,这就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例如,《家》这一本巴金的小说,由于现有的时代与《家》的写作时期已经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学生往往很难对故事中的一些背景和情节设计产生共鸣,从而逐渐丧失了阅读兴趣。这时,教师不妨在课堂上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点带面,向学生铺设背景,为学生理解人物行为打下基础。教师也可以摘取经典的描写为学生进行阐述,让学生感受在那个时代,接受传统教育长大的人,脑海中封建礼教的束缚根深蒂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必须要遵守的信条。在阐述中,学生体会到社会现实和自身所处的社会实际、接受的教育和观念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在这种冲突和矛盾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体会封建制度对那个时代人们的摧残。而这种理解和体会,会在很大程度上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会读,交付阅读方法

阅读按照读书的方式,可以大致分为精读、略读、浏览三种,但对于高中生的学习现状而言,细致的阅读方法显然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渗透一些阅读方法技巧,必将能够从阅读方向上带给学生以飞跃性的启迪,从而推动阅读教学进程的顺利开展。

例如,《论语》和《谈美》两部著作,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施以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论语》是孔子和其弟子的语录集结,饱含了深厚的儒家智慧,由于文本中很多内容都是以对话的方式开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朗读感悟式阅读法,即对经典的段落反复朗读,像“巧言令色,鲜矣仁”“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等这些语句,随着学生反复的朗读,其音韵的变化,抑扬顿挫的架构,会自然而然生发出来,其语句中包含的“君子之道”和儒家智慧,就会慢慢为学生所品读,朗读就是品读的过程,而在品读中这些句子也会逐渐进入学生的知识体系。而对《谈美》这种带有艺术评论类的文章,则可以让学生采用批注阅读法,即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揣测作者所表达的“美”是如何与现实生活接轨的,在这个揣测的过程中,就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感悟和体会用批注的方式,在书上进行标注。标注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而学生标注愈多,思考愈深,体会愈精,对书的把握和收获就会愈多。

三、乐读,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是对学生一辈子都有益的事情,如果学生能够利用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必将能够使自己整个人生受益无穷。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对阅读习惯进行灌输,让学生能够受益。

例如,在高中语文人教版中钱钟书老先生翻译的《唐·吉诃德》这部作品,作品对上流社会沉迷骑士小说的现状进行了辛辣的批判和讽刺,也侧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困苦。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唐·吉诃德每次行侠仗义失败的过程进行概述,找出其中荒谬的行为去印证唐·吉诃德的“英雄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对作者对唐·吉诃德行为的看法进行分析,如唐·吉诃德被明月骑士打败之后,文中进行了这样的描写,“那是个阴霾的日子,灰暗的天空里一阵阵都是气色凶恶的云,黄叶儿凄凄凉凉从树上落下……望出去是一片衰盛无常的景象”。从这个细致的景象描写中,可以看出唐·吉诃德失败后内心的苦闷和无助,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个角色的怜惜,而钱老先生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也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启迪。

高中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这一阶段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跳出传统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放长视野,以更全局的站位对学生进行培养,把阅读变成学生的一个习惯,让学生真正在阅读中得到成长、得到收获!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