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特征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统一,求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特征,审美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功能,二者只有相互结合,统一发展,才能够提升语文教学整体水平,深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本文以《草原》一课为例,探索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与求知。

一、优化教学导入环节,明确教学目标

导入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充满趣味性的教学导入有着“先发制人、令人神往”的作用。小学生心智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他们活泼好动,对于充满趣味的教学十分喜爱。大多数小学生并没有领略过草原的美丽景色,他们对草原的印象仅局限于绿色的认知层面上。为此,教师讲解《草原》一课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领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的草原风景,全面地了解“万古长青、一望无际、一碧万顷”的草原风情,直观地感受多媒体带来的视觉冲击。学生观看关于草原的风景图片、视频后,不断发出“草原太美了”“草原好令人向往啊”等感叹,在美丽风光的引导下,教师自然地就引出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让学生跟着课文领略内蒙古草原的美景风光。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他们就能快速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二、强化自主学习能力,感知求知与审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也能折射出“书读百遍,其情自见”的道理,讲授《草原》一课时,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他们在感受汉蒙情深、民族团结之情的同时,能够提升自身学习能力。教师讲解第一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读、多读、反复阅读的方式,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而说一说理由。随即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与草原相关的轻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跟随音乐“进入”美丽的草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还可以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我看到……”为基本句式,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增强了,求知与审美也就协调统一了。

三、采用图文互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掌握能力

由于小学生缺乏语文学习技巧,自身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并不能完全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果只依靠小学语文教师的讲解,就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无法满足求知与审美协调统一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图文互用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草原》一文中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碧千里”和“并不茫茫”是作者从“眼观”“心感”的角度对草原进行的描绘,是作者对草原视觉之美与情感之美的赞叹。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并不能完全体会其中的内涵。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远近高低的动图为学生展示一望无际、一泻千里的美丽景色,加深学生对“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理解,使其切实感受草原“柔美小丘”“活泼羊群”的美丽风光。通过此种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能力,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强化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强化朗读水平,品味课文情感

在《草原》一课中,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美丽的草原,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内蒙古草原的热爱之情。如课文中的天空之美、颜色之美、辽阔之美等,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品味课文情感,探索求知与审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品读实践活动,通过分角色朗读、男女共同朗读、组内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深切地感受课文所体现的草原之美与情感之美。通过此种教学方法,学生就能够清楚地认识朗读的必要性,对提升他们的文字拼读、分析能力帮助很大。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求知与审美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将求知与审美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协调统一的基本特征,才能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坎北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