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人格健全的社会人,大学语文课程立足中外经典文本,引导大学生广泛阅读并深度解读经典文本的内涵,这是培养大学生优秀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本文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剖析经典文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如细读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混合教学法、分析情境教学法和专题教学法,结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对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和深度融合进行探讨和反思,以期对通识教育中经典文本的教学和教改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通识教育 经典文本 文本细读 情境教学

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著名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指出,高等教育可以分成两部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某个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而通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和负责任的社会公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去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的问题;通识教育则培养学生思考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需要做的问题。在大学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是公共基础,而专业教育代表了各类职业技能,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不是两种教育,而是教育的两个部分。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的重要课程,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时期具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典文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典文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硕果,历经了时间的洗礼和先辈的多次解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是由一个个经典文本组成,把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作为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多角度、深层次阐释和解读,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使经典文本的思想内涵融入学生的内心、触动其心灵并产生共鸣,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经典文本是大学生人生启蒙的重要内容和人文教育的范本,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学习,学生可从思想层面充分肯定与吸收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观念、人生价值及人文精神。另外,深层次地解读反映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经典作品,可以引导大学生对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因此,经典文本教学是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识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

经典文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经典文本细读教学法

经典文本细读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经典文本细读,使其着眼于细微之处,深入研读和解析经典文本内涵,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经典文本深层次的意义和审美,还能使他们客观公正地评判作品的内涵及价值。

经典文本细读之“细”就是指阅读时关注细节、处理细致。细读经典文本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寻找缝隙和矛盾之处、考查文本出处、挖掘文本意境等。缝隙就是破绽,就是矛盾,作者设计这些破绽不是笔误而是有意为之,通过这些破绽和矛盾,作者要表达一些特别的思想。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杂诗三首·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其中“寒梅著花未?”有什么特殊寓意?漂泊在外的游子遇到故乡来人,问寒梅有没有开花到底是为什么呢?抓住这个缝隙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王维在这一句诗里其实隐含了非常深刻的内涵:在人们久别重逢的最初一刹那,内心很脆弱,理性思考会停顿,这时往往会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以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宋之问在《渡汉江》中就明确写出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矛盾心理。王维敏锐地捕捉到人们这一稍纵即逝的潜意识心理,并把它在这首诗里含蓄地表达,这种昙花一现的心理其实反映了人性中最纤细、最幽微、最难以捕捉的真实。经典文本中都有细腻的人性描写,需要我们结合生活仔细品味,在细微处挖掘沉甸甸的主题。

2.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混合教学法

新型混合教学法主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和答疑,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都是常用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课前、课后时间里自主学习课程视频和相关学习资料,教师在课堂时间内不再讲授知识,而是用来为学生答疑解惑、查漏补缺,并组织他们互动交流、探索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会在课前预先阅读经典文本,再结合自己的感受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课堂中,教师先让3~5人讲述自己对文本的把握及对一些细小关键点的理解,然后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会进行主动学习和讨论,不仅能深入学习经典文本,而且更容易将经典文本的深刻内涵植根于心,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对分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采用精讲留白的方式,重点难点知识由教师讲授,一般知识点由学生自学。对分课堂通过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等环节,在学生中开展有效互动和讨论,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及互动讨论充分融合,是介于传统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之间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因此,对分课堂既重视知识讲授,又兼顾能力培养;既强调教法,又强调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该方法将讲读结合、知识传授与自主探究相结合,适用范围较广。

3.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人文社科类课程更是如此。情境教学法旨在营造一种课堂氛围,创设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经典文本所描绘的意境和寓意,在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助力教师打造真实、生动的课堂环境,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例如,在《红楼梦》的人物角色分析课前,先放一段红楼梦电视剧视频,借此导入课程,让学生直观感受人物的个性、特征。该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角色扮演也是很好的情境代入法。在情境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听讲者,也是文本内容的参与者与建构者,随着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其对经典文本的学习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一百个读者能读出一百个哈姆雷特,经典文本的寓意也是多元化的,并不拘泥于某一特定主题。情境教学在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主观能动性与想象力等方面,拥有传统宣讲式大学语文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4.专题教学法

专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由教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热点进行提炼与设计,采用专题形式进行系统化讲授,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总结的教学方法,是整合课程资源、凝练课程内容、突出课程重点与难点的重要教学方法。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总结复习阶段,专题教学具有突出的效果。专题教学法要求结合课程大纲要求,合理设置专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研究同一主题或相似主题不同经典文本的表达及特点,品评艺术特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专题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要充足的准备工作,如凝练专题、结合网络课程资源合理安排课前任务;课堂上,教师要将知识点的讲授和学生展示及讨论相结合,以开展有效的研讨和互动;课后,学生写总结报告,教师写专题教学小节,对本次专题教学进行评价。

经典文本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实践与反思

1.站在人性的高度选择经典,逆转大学语文的“尴尬”地位

经典文本是经历了岁月的打磨和洗涤,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经典文本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刻画了人性深处的困惑与挣扎,不同时代的读者都能穿越时空感受这种对人生、社会及世界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产生共鸣。但是,受限于课时及其他因素,师生很难做到通读经典,因此,只能站在人性的高度选择经典中的经典,具有普适性、揭露人性的经典文本,会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从而进一步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综合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然而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致使大学语文被长期边缘化,成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鸡肋。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对通识类课程的轻视,以及受大学语文“无用论”错误观念的影响。如果我们站在人性的高度选择经典文本并对其进行深度解读,让学生的心智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成长,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让经典作品塑造的经典人物指引他们的人生道路,就会使其受益一生,这样,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尴尬”地位将会改变。

2.用新技术“包装”经典,用青春演绎经典,让学生多角度感悟经典

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新契机。慕课(MOOC)、微课、SPOC等在线课程已被各大高校广泛应用,大学语文教师应当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应用互联网进行实践,使课堂教学这门艺术更加形象化、科学。例如,在情境教学中,将视频引入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演绎经典故事;在专题教学中,利用在线平台随时随地和学生分析、讨论文中情境,与他们交流文中所表述的价值理念及主题;在教授诗歌类经典文本时,用经典诵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诗词描绘的情境中。情境教学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感染力,增强课程的代入感,使教学的艺术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和提升。

新技术、多元化教学手段在丰富课堂表现力的同时,还能丰富教学资源,促进课堂互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共享信息可供教学使用,给经典文本阅读延伸提供了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的互联网交流使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多样,师生跨越时空的交流合作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大学语文课程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推陈出新,以全新的面貌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

3.用传承和创新的理念品读经典

经典文本教学要与时俱进。教师在讲授经典文本时,既要强调传承经典对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又要突出学术界及自己对经典的创新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精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人类社会交流日趋频繁,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聚焦社会思潮变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理念去品读经典,用全新的视角去感悟经典、阐释经典。大学语文课程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化语境,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与时俱进的经典文本教学体系,提高大学语文教育质量,夯实大学通识教育。

结 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的教法都是手段,最终都要为教学目的服务。在经典文本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要在熟悉各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量身打造适合特定对象的教学方法,这才是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落实通识教育目的的关键所在,也是大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职责。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3]李森,张鸿翼.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5):52-57.

[4]朱淑娟.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5):37-39.

[5]阮春晖.高校传统文化教学中经典文本意识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7(9):57-58.

作者单位:西安明德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