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向实际工作过渡的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着学生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应用水平,继而影响到其未来工作能力情况。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虽然也设置了实践教学项目,但表现出零散化、浅显化及脱离实际的问题,成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短板”。文章在简要阐述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其存在的问题,据此构建一套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方面深化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为其构建和实施实践教学系统提供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策略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不仅要拓展其专业知识内涵,更要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其就业素质和工作适应能力。这既有利于延长学生的职业生涯,也有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高等院校应重点审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巩固学生理论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涉及文化课(政治、语文、英语、高数),才艺课(乐理、视唱练耳、琴法、美术、舞蹈),专业课(汉语口语、幼儿文学、儿歌创编、看图说话、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案编写、课程研发)三大部分。这些课程大都是在课内进行的,主要是面向学生进行针对性、系统化的理论教学活动。学生的课程知识主要停留在主观认知、直观记忆上,而积极加入专业实践活动之后,则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深刻体悟特定知识的内涵、特征和应用方式,从而深化他们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效果和记忆深度。因此,专业实践教学是辅助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巩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2.增强学生实操能力

高校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既塑造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展学生的职业生涯,实现学生的个人成就与人生价值,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所有教学工作都是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增强学生就业与工作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常规教学主要是在课内进行的,一方面理论知识丰富,单向说教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知识导向性强,综合知识教育不足,由此必然弱化学生的实操能力。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教师应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艺能力、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充分增强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以后的教学实践素质。这可使学生尽快适应学前教育工作,避免出现“所学”与“所用”脱节而不得不重新学习、重新适应的问题。

3.拓展学生社会经验

社会经验是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工作环境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沟通与交流能力、是非真假辨别能力、规则与责任意识、职业道德修养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拥有从“校园”到“校园”的生活经历,生活在一个父母关爱、教师指导、同学友爱的氛围之中,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一旦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岗位,则可能会出现社交障碍、工作不适之类的问题,从而导致工作质量差甚至是离职率高的问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过渡阶段,可以在其步入特定工作岗位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逐步培养自己正确的就业心态,积极积累工作经验与社会经验,最终增强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内实践教学碎片化与浅显化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安排的每一门课程虽然大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但课程知识主要应用于工作实践,因此部分教师立足于特定知识点,设置了大量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当前,这些课内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碎片化与浅显化的问题。一是主要根据特定知识点来安排实践内容,无法与其他关联知识点、实操综合素质形成有效的配合,而且实践内容与方法大都是随机选择的,缺乏教学实践知识与能力整合培养效应。学生虽掌握单一知识点的实操能力,却无法与其他知识点、能力素质整合应用于实际教学,继而造成学生实操能力差的问题。二是教师大都采用案例解读、临场表现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时间短、要求低,整个过程浅尝辄止,无法达到增强学生实操能力的要求。

2.校外实践教学弱指导与弱考核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必须加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获得相应学分方可毕业。”当前,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都设置有校外实践环节,或者是要求学生自主寻求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习;或者是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这在形式上符合政策要求,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则存在着明显的弱指导与弱考核的问题。教师仅仅采用电话、微信等方式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学生最终只需要提交一份实习报告便完成了实习任务,这导致实习单位不重视学生的实习内容和效果,而学生也疏于对实习任务的重视,甚至根本不去实习。

3.整体实践教学形式陈旧且落后

高等院校各个专业具有差异化的教学内容、方法与计划也需要与其相适应的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价值。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存在陈旧、落后的问题,主要是立足于学校建立的校企合作基地、实习基地,要求学生前往相关单位进行实习。这就将学生的实习教育工作完全委托给第三方,在缺乏学校严格监督与管理的情况下,实习单位往往无法为学生安排有价值的实习岗位和实习任务,更不会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时间、任务和效果进行严格的监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无法达到巩固自身理论知识、增强自身实操能力、丰富自身社会经验的目的,很多学生半途而废甚至是根本不去实习。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微观层面构建统一化的课程实践教学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所安排的一系列课程虽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但也承担着实践教学的任务,由此增强学生对特定知识点的理论认知和应用能力。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之所以存在碎片化、零散性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课程教师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进而无法开展对整个课程实践内容的系统设计和谋划。基于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研室应向课程教师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目标,并立足于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构建起一套系统化的课程实践教学方案,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与配合性,既利用常规上课时间开展简单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也应安排独立课时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实践教学活动。这如同协同实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活动,在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学生将来更具实操性、应用性的综合实习和校外实习奠定基础。

2.中观层面设计一致性的校内实践教学课程

“学前教育”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高校在将学生参加校外实习、推向社会之前,有必要率先在校内进行“模拟性”的整合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工作岗位提供一个过渡。具体来说,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在学生大三上学期、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分别安排《幼儿教学实践课程一》、《幼儿教学实践课程二》和《幼儿教学实践课程三》,每一门课程不再讲授单个知识点,而是为学生设置一个“虚拟情境”,明确授课幼儿对象、课程主体内容,继而要求学生制定教学方案、开展模拟教学活动,由专业教师和校外幼教为学生点评和打分。这将学生置于模拟情境之中来进行模拟幼儿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知识整合处理能力和实际教学能力,感受幼教工作过程,做好幼教工作准备,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也为实际情境下的校外实习奠定基础。

3.宏观层面创设多样形态的校外实践方案

校外实习是学生步入实际工作岗位真实性地参与幼儿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就业和工作的一个过渡。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一方面应保持常规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之类的实践教学方式,要求教师采用电话沟通、微信交流、实地考核、与实习单位联系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并且要积极督促实习单位为学生安排具有实效性的实习岗位和实习任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真实性地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甚至可以给出差评和不及格,以促使学生积极、认真参与实习活动。另一方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积极创新校外实习方式,实施跟岗实践、辅助教学、换岗实习活动。跟岗实践是为多个学生安排一名幼教,全程观看其工作过程,学习其工作方法,以积累相关的经验。辅助教学是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为实习学生安排一名幼儿学生,指导实习学生进行备课、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逐步培养实习学生的教学能力。换岗实习则是邀请幼教进入学校,集中进行专业学习活动,其专业学习时间内可由实习学生暂时承担他们的教学任务,从而形成互惠双利的实习方案,提高学生实习质量。

总体来说,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从微观层面构建统一化的课程实践教学方案,从中观层面设计一致性的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从宏观层面创设多样形态的校外实践方案,由此整合性、协同性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其应有的多元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志军:《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2]凡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之路》,《智库时代》2019年第9期,第118-120页。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