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深的思想内涵,对于引导高校学生培养和建立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促进作用。师范院校重在培养中小学教师,育人德先行,因此,对师范生普及中国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茶文化课程开设的现状,分析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尝试提出茶文化课程设计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茶文化 课程设计 思考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茶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7JK0247);陕西省2018年军民融合研究基金项目《军民融合文化模式探索——以渭南地区为例》(项目编号:18JMR38)。

茶文化课程的定位

中国是最早种茶、饮茶的国家,古老的茶文化自五千年前流传至今,深刻影响着中国及全世界。一盏清茶,其貌不扬,却承载着厚重而悠远的中国文化与哲学。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茶文化课程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以中华传统茶文化和现代茶科学研究为本体,用科学的视角诠释中华茶的起源、发展、传播历史及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深刻认识茶的内涵。课程内容在设计时依据由浅入深的原则,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个人修养。

高校茶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分析

1.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不仅带来了西方先进技术,还带来了西方享乐主义文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生理想和价值观的迷失。随着网络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一些负面思想也随之进入校园,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部分学生受社会多元化思潮影响,开始崇洋媚外、追求个性,对于“屌丝文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推崇至极。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是过时的东西,既不实用又不时髦,甚至会在繁杂的信息中迷失自我。二是个人主义意识增强,集体主义意识淡漠。现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到大习惯了不付出的获取,甚至认为这种获取形式是理所应当的,在生活中体现为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对他人他物漠不关心等。三是缺乏责任感,诚信滑坡,精神世界空虚冷漠。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工作压力大,各种拼爹、炫富现象激增,导致部分大学生挫折感较重,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甚至产生功利主义心态,以诚信为代价追求名利。这些都说明大学生道德意识缺乏、精神世界空虚。四是缺乏人文底蕴。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直都是以传授知识和教授技能为主,品德素养培育为辅,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依旧传承知识传授型的教学传统,缺乏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缺失对大学生自我修养的引导与培育,以致大学生思维固化、想象力和创造力极度缺失,并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2.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当前,高校茶文化课程内容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减弱了学生茶文化水平的整体层次。首先,很多从事茶文化选修课教学的教师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它仅是一门公共通识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太多的学分比重,加之教师自身并未从事这个专业领域的研究,致使茶文化课程的教学资源不丰富也未能形成一个体系,不利于茶文化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其次,受茶文化课程通识课性质的影响,多数教师觉得简单介绍一下,让学生有个印象即可,在课堂教学中,多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活动,更是忽略了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方面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很难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无法从习茶、品茶等实践活动中感受从茶叶到饮品的不易,体悟耐心、磨炼对人的重要性。这主要是因为茶文化是用肉眼看不到的,需要人用心去感悟其精神文化及内涵,在泡茶、品茶等交流过程中体悟品茶人的心境。

3.茶文化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茶文化是一门侧重于实践性的学科,学生通过茶人分享、参观学习、实践操作等活动,体验茶文化所包含的茶德、茶性等品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个人品德、性情的塑造和成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设计。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教学活动中,茶文化课程的实践教学面临很大困难,课堂教学多以百人左右的大班为主,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对茶文化理论知识进行讲授,有少数教师会播放相关视频,但整体上缺少课堂互动,从而偏离了学科的实践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处于讲授知识的主动地位,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更无法通过实践来获得亲身体验。

茶文化课程设计的建议

开设茶文化课程,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茶叶知识的学习、茶礼的了解和茶叶冲泡、品饮的体验,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真正体会茶文化的精髓,从而实现茶文化的传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质量。本文基于地方师范类高校开设茶文化通识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措施,以期为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1.将茶文化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院系专业的特点,寻找其与茶文化的结合点,并以此设计课程,使茶文化课程内容既有通识知识又能联系专业。例如,给中文专业学生上课时,将文学作品中关于茶的描述、茶的诗词等文学内容融入课程,让学生体会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于生物专业,可将茶叶的成分与健康结合,分析饮茶的益处;而音乐、舞蹈专业,则可从茶歌、采茶舞等方面引入茶文化知识。总而言之,茶文化博大精深,与我们生活的联系紧密,教师需用心观察、仔细体味,使茶文化与学生的专业结合。

2.将“互联网+”技术融于教学

丰富的教学手段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之中,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茶文化素养和现代教育技能,以更好地发掘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借助微信、微博、QQ等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平台,与学生分享茶文化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营造学习和感悟茶文化的氛围。茶叶从离开茶树成为我们杯中的佳茗,它奉献而低调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种茶人身上那种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坚韧耐劳、乐于奉献、精益求精的德育目的。

3.创新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大学生德育发展

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改变传统思想道德文化教育中枯燥、乏味、缺乏联系实际的现状,将茶文化与德育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与茶文化近距离接触,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印象,从茶的精神、品质中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营造茶文化学习氛围,开设茶文化体验活动

现今的大学里,活跃着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可鼓励对茶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成立茶习所,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共同交流、研习。同时,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为大学生专门设立一个茶文化体验中心,让他们跟着专业教师学习茶艺和茶道,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茶文化学习氛围,促进茶文化研究的发展。

5.提升教师能力,保证教学效率

除了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式以外,还需要完善任课教师的茶文化知识体系。目前,由于茶文化专业教师的数量很少,多数茶文化课程教师不是出自于茶学专业,对于茶学方面的知识缺少系统认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因此,教师要在课余多进行茶文化相关知识的充电学习,如阅读书籍、专业网站学习、参观茶博会、进行茶山实践活动等,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充实个人的茶文化知识储备,形成系统的茶学知识框架。学校可以组织相关教师参加茶学专业的研讨会、茶艺师的培训等专业活动,让教师从更专业的层面了解和认识茶文化,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田姗:《中国茶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南方农机》2020年第51卷第2期,第216页。

[2]黄澜:《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浅析》,《福建茶叶》2020年第42卷第2期,第311-312页。

[3]史春麟、刘雁、朱修龙:《论茶文化在青少年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茶叶通讯》2019年第46卷第1期,第112-116页。

[4]马颖欣:《基于人文素养分析茶艺教学的应用方式》,《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32卷第22期,第144-145页。

[5]祝颐:《传统茶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运用》,《福建茶叶》2019年第41卷第9期,第248页。

[6]龙佳梅:《传统茶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分析》,《福建茶叶》2018年第40卷第8期,第228页。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