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治萍,中学正高级教师(二级)。全国劳动模范、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中学数学特级教师、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首批教学名师、陕西省高考命题专家。延安市突出贡献专家、延安市名师、延安中学数学首席教师,延安大学兼职教授。主持了多项省级课题,一项教学成果获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了《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素养培养方案》等学术专著;《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函数的图像》等30多篇论文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公开发表;在中国教育台、中华资源库等平台录制名师讲座10场,省内外专家讲座、送教送培、名师讲堂50多场次。

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二卷理科试题,贯彻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要求,坚持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的命题原则。试题重视主干知识与数学本质的考查,突出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的引领作用,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整套试题难度不是很大,但因为试题新颖、阅读量大,直觉上增加了难度,使试题有了较强的区分度,这是对题海战训练的挑战,也是对老师嚼、喂、逼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否定,给2021年复习备考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

1.寻根溯源,加强数学本质理解。2020年数学试题不仅仅考查学生学习数学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和潜能,更侧重考查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第15题复数的几何意义、第20题立体几何线面角几何特征,处处能感受到高考传递出来的信息—数学教学,把“根”留住。2021届一轮复习一定要把基础夯实,一个一个知识点过,不图快不留死角,对数学核心概念、知识的交汇处等难理解的内容一定要知根溯源、循序渐进且要浓墨重彩,花时间、花精力弄懂弄透,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在逐年变化的高考中游刃有余。

2.重视创新,加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近几年高考试题重视数学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设置了情境真实、贴近生活,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试题,体现数学原理和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2020年试题更加突出了这一点。第3题、第4题、第12题、第18题,对应的数学模型其实很简单,但因为背景新颖、阅读量大,学生因为看不懂题意、弄不清数学原理,导致无法下手而感觉试题难度大。所以2021备考要增加数学应用题、新概念题的训练,高度重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数学文化、实际应用问题,教学中应以这些内容为载体,加大对这方面内容的拓展训练,增强做应用题、创新题的信心及勇气。

3.关注变化,克服思维僵化现象。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在考查内容的布局、题型的设计、难度和区分度的把控等方面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符合《考试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每年都有变化、都有创新。2019年试卷中没有出现新高考删掉的内容线性规划、三视图、程序框图等,而2020年三视图又回到试题中,高考的命题方向正在朝着新高考的趋势发展,但接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复习时不能认为新课标删除的内容就一定不考。2019年主观题相对之前考题,顺序有了很大调整,解析几何成为压轴题,而2020年主观题顺序又回到2018年的布局,立体几何成为倒数第二道大题,也不再是必用的向量方法,压轴题成为三角函数为载体的综合问题。所以高考试题变是必然的,打破惯例也是常有的,2021年备考时,一是要多寻找、设计一些灵活的、生活的、文化的题目,加强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及理性思维培养,避免死记硬背带来的思维僵化,二是多进行一些试卷结构调整、试题难度变化的模拟考,训练学生变通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4.重视通法,不刻意追寻奇思妙想。数学通性通法是研究数学乃至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重视通性通法,有利于强化数学基础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分析近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我们会发现,试题几乎都能用通法予以解决,尤其是今年的高考题,没有一道试题是必须用奇思妙想才能完成的,所以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狠抓中低档题、淡化难题,在平时教学中尤为关键。所以在复习备考中不应过分追求特殊方法技巧,不必将力气花在钻难题、怪题上,否则会给学生错误的导向。

高考数学试题的设计越来越灵活,也越来越贴近生活。数学文化重视程度在加深,数学应用题、创新题力度也在持续增大,高考的变化必然带来课堂教学的变化,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研究新高考、适应新高考。

责任编辑:白乂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