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本身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功能,使得高等音乐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其他高校无可比拟的优势。课程思政是音乐院校“大思政”格局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加强音乐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生长点。音乐院校应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授课教师的行为自觉、思政课程的中流砥柱、打造课程思政的良好生态和运行系统等方面入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大思政 音乐院校 课程思政 实践构建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文化多样化背景下音乐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项目编号:18JK0680);陕西省社科界2019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省高等院校大思政教育格局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Z12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立足“大思政”的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开启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里程碑意义的一页。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高校所有的课程要发掘思政资源、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2]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体现,是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生长点和重要抓手,对于高等音乐院校坚持社会主义艺术教育的办学原则,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艺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是音乐院校培养德艺双馨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有:“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就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指明了作为“现实的人”的使命担当与社会发展内在的联系。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习近平强调,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4]

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是时代新人的精神标志。时代新人需要良好的专业素质,需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魂”,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音乐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时代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和文艺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其培养的人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民,更不是某些人所说的“世界公民”,而是具有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艺双馨的时代新人。因此,从德艺双馨的时代新人这一教育的目标来看,音乐院校所有的课程均应担负立德树人的职责,教育教学中将育才和育德、德和艺统一起来,实现“大合唱”,而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门课程之“独奏”。有的人认为思政课是立德是育人、专业课程是授艺是育才,这是对德艺双馨的误解,是对时代新人的曲解。

音乐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功能,容易实现和思政的融合渗透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本身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且自身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5]我国古代《礼记·乐记》中就有记载: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乐者,通伦理者也。马克思一语中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产生作用。[6]说明了意识形态属性是音乐的重要特性,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上层建筑发挥着巩固或者销蚀的作用。此外,音乐具有造就完美人格、陶冶民众情操、实现道德净化的育人功能。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是士大夫修身的“四课”,琴即音乐,位于修身之首位。《乐记》中有“”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把“乐”上升到了“德之华”的高度,说明音乐在古代君子修身养性过程中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说:音乐是用来改变灵魂的品质。黑格尔则认为: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席勒曾指出,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美(包括音乐的美,也包括其他艺术的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

音乐本身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功能,使得高等音乐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其他高校无可比拟的优势,容易实现“音乐”和“思政”的融合渗透。在音乐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依托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优势——音乐文化资源,以声乐、民乐、艺术学理论、作曲、钢琴等课程承载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建设具有音乐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用音乐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发挥音乐文化的教化功能,以乐“化”人、“乐”中育人。

“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音乐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构建

1.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课程在育人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指明了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一重要论述,从重要性上和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等上进行了区分。然而在音乐院校的课程教学中,重教书、轻育人、重演唱演奏传授、轻思想价值引领等现象较为普遍,音乐和思政虽有一定的结合,但结合的层次还比较低,仅仅表现在红色经典演出或者音乐艺术“三下乡”等活动领域。以笔者了解的一所音乐院校为例,在本省举办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比赛中,“课程思政”赛项连续两年无人问津足以说明这一问题。我们知道,构建“大思政”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思政课一门课程、思政课教师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师也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导。在高等音乐院校,要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人人须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让课程思政理念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

2.发挥教师课程思政主力军的作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高校教书育人、是把课程思政理念变为行为自觉的主力军。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8]强调了作为“实践的人”对于思想实现的作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9]笔者认为,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同样在教师,关键在发挥各学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列宁曾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10]音乐院校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思政”的思维自觉,确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大纲、教案编写、教学实施等方面,既做授艺解惑的“经师”,又做立德铸魂的“人师”,在传授音乐理论、演奏技能、表演方式中融入价值引领。其次,专业教师要乐于善于发掘音乐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心人”。虽然音乐先天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的功能,但教师要巧妙把握、灵活运用,方能达到乐中育人的效果。第三,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如定期举办座谈会、组成“互助组”等,对课程实施中的难点进行沟通、协商。第四,加强师德建设。不能让个别教师的师德稀释、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强化思政课关键课程的中流砥柱功能

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实施,不是要削弱更不是否定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课程的关键作用。恰恰相反,必须更加毫不动摇巩固思政课程的关键地位不动摇。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把思政课定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众所周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需要学校所有课程共同来发挥作用,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1]的这一规定,强调了思政课在学校课程体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与其他课程的区别,明晰了思政课对于立德树人不可替代的关键、核心作用、领航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12]毋庸置疑,思政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同向同行的主导,其他课程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同向同行的协同,其他课程要配合好思政课。

在音乐院校“大思政”格局构建和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课要发挥作为关键课程的中流砥柱作用,一方面要加快教学改革创新,积极推动“思政+艺术”“思政+音乐”教学模式改革,把音乐文化和思政课结合起来,探索符合时代需要、彰显音乐院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在学科建设上,要植根于学校的音乐文化土壤和学科生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音乐学”“艺术学理论”“舞蹈学”等学科的相互交融,积极探索符合时代需求、彰显音乐院校风范、具有音乐魅力的特色学科。最后,始终坚持思政课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和学校“大思政”格局中的价值引领和理论指导作用,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指导专业课教师挖掘、提炼音乐专业、舞蹈专业等课程包含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和音乐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音乐专业知识传授、演奏能力培养和思想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4.打造音乐院校课程思政的良好生态和运行系统

系统论的总体特征是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即从整体出发,对系统、要素、结构、层次(部分)、功能、组织、信息、联系方式、外部环境等进行全面总体思维,从它们的关系中揭示和把握系统的整体特征和总体规律。[13]课程思政,属于高校“大思政”工作系统中的一部分,涉及面广,其启动、运行和推进离不开学校的统筹规划。在学校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出台文件,建立常态化的、具有可操作性方案和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学校成立“课程思政”建设中心,由一名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统筹负责“课程思政”建设。同时,由教务处牵头,统筹课程资源,制定课程思政方案和指导意见,拟定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体系,把业务评价和思想政治评价结合起来,把“精神塑造、思想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确立下来,促使教师将教书育人要求外化为行为自觉。最后,学校提供一定的物质和制度保障,建立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和监管体系,以避免课程思政变成扎扎实实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7]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7期,第1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4]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光明日报》,2018年8月23日,第1版。

[5]董学文:《怎样看待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

[9][11][1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10]列宁:《列宁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90。

[13]刘锋:《简论系统思维力式》,《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4期,第144-150页。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