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熏陶,注重通过选文的阅读鉴赏,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意志、性格等人文精神。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以举国上下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实际行动为注解,以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为文本,解读其中深刻的哲理意蕴和深沉的爱国情感等丰富内涵,在这个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以春风化雨之态上好既有浓郁语文味道又有深厚思政意味的人生大课,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

我国古代文学思想中与疫情相关的知识点

《庄子》中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先秦经典《战国策》中“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西汉经典《淮南子》中的“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强调团结一心才能其利断金。疫情之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击肺炎,各省医疗队伍紧急驰援武汉等不就是对经典的现代化生动注解吗?还有“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对万物“利而不害”“人皆可以为尧舜”等,都可以和敬畏自然、生命教育结合起来。

现代优秀作品结合抗击疫情过程中的鲜活事例

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在《冬天》中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当前,无数家庭因为疫情放慢脚步,家人得以长时间相聚一室、话家常、谈往事。学生在学习作者平淡朴拙、不事雕琢却饱含人生真味的作品之外,体会到娓娓道来间的人间亲情就是“灯火可亲”。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在《写在人生边上》里说的:“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告诉学生疫情何尝不是让我们万般无奈的那根“刺”呢?人生除了锦缎般的华美舒适还有许多让人痛苦难过的“刺”,我们不留恋“刺”,可是经历过“刺”之后的幸福快乐以及对美好的期盼却值得我们铭记,也帮助我们更懂得珍惜。

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我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教学

鲁迅先生说过:“文学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抛开文学,这句话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在灾难面前,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事实证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不能在灾难面前置身事外。张爱玲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可以告诉学生磨难是每个人短短的一生中的常态,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经历磨难,这次疫情就可以算其中之一,所以不用过分惧怕,努力以平和心态对待它。艾青说:“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不就是最近非常流行的“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的意思吗?此外,还可以通过对疫情之中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志愿者,免费为医护人员提供餐食的个体户,千里迢迢奔赴武汉日夜赶工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以及那些普通却英勇的、义无反顾的、不怕牺牲的白衣战士的感人事迹解读顾城说的“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的丰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疫情中有太多平凡的普通人用行动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伟大。

对外国优秀作家作品名言名句进行教学

疫情之下,许多国家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我们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也积极地帮助其他国家。这是人间大爱,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阐释,更是对“善良”的深刻解读,就像美国文学名家马克·吐温说的那样:“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萧伯纳有一句名言是:“牙齿痛的人,会觉得世界上有一种人最快乐,那就是牙齿不痛的人。”当下,因为疫情不得不隔离于家中的时候,是不是才意识到平常哪怕只是出门和家人散散步,陪妈妈买菜都是幸福的?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说“人类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与希望”。要学会满含希望和信念等待。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满怀希望信念的等待之后,一定会拨云见日、柳暗花明。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说过:“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抗击疫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但是也不是无法战胜,普通人的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坚定的信仰,必胜的信念等待,这样,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并且一定会使我们更加强大。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说的那样:“这次疫情,暴露了我们在公共卫生法制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我们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相信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弱项一定会成为我们的强项。

综上,在这个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语文教学更应该也完全可以以疫情为教科书,挖掘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作品并将其和抗击疫情的关联点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鲜活事例,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中铸魂育人,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

作者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