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中国的艺术学院基本教育理念的角度出发,结合当今艺术潮流语境的变化,探索西安美术学院油画教学改革的可能性。本文从两个方面总结当代艺术相较于过去艺术形态的变化,基于此来阐述新的教学培养目标,引导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计。希望在理论上,对学院油画教学改革有所启发,对油画教学维度的扩充贡献一点意义。

[关键词]当代语境 文脉性 沟通性 表达性

当代语境下对美术学院油画教学的思考

从1918年蔡元培先生倡导与主办了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开始,美术学院在中国建立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随着中国现代历史演进至今,艺术学院已经成为在该领域阐释、仲裁与前瞻的灯塔。上世纪,由徐悲鸿先生最早在中国推行的西方现实主义绘画理论体系,强调严谨的西方学院写实主义(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建国后,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提出“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指明了美术学院的教育方向;随着政治需要,苏联的学院教学体系全面引入中国,“革命的现实主义”成为学院艺术的唯一的原则。写实主义艺术风格成为了我们国家艺术教育的基本底色。随着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逐步扩大,西方艺术的发展逐步开始影响我们。二战之后,西方的艺术谱系完成了由“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型,艺术的边界被一次次的摧毁与重建,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像、装置、绘画装置,以及近几年出现的沉浸式综合艺术等新媒介多维度艺术方式,已经开始逐步地成为今天我们表达自身情感与经验的新途径。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脚步,当代艺术思潮也开始影响了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从历史走向今天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面对新时代,我们的学院教学也应该基于当代语境进行重新定位思考。相较于过去单一的架上绘画方式,如何在不丢掉我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完成自我更新,成为了我们这一代学院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

“油画”作为一种专业设置,同时也作为一种教育的途径与目标,长期以来有两方面的标准一直被我们所尊崇:首先,掌握一定的油画语言技能,达到这个领域构建的价值判断体系对于“成熟”的定义,成为一名具有一定风格语言驾驭能力的画家;其次,通过对艺术史的学习,建立对“大师”以及大师所建立的“经典”审美价值的认知。学院教育一直以来扮演一座桥梁,双向连接着“历史”与“个人”、“过去”与“现在”。艺术史对于艺术边界的定义,在一次又一次的“被推翻”“被革命”中不停推进,对于“优秀画家”的集体共识也在历史的自我消解中重新定义。艺术一直都是时代的衍生品,与时代的形态共生:一方面,今天构成“教育客体”的群体已经逐渐由“90后”变成“00”后,这是伴随着全球数据化时代的繁荣成长起来的群体,数据、网络、智能这些当代科技已经完全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并且改变着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同样也改变着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这种改变自然而然地早已渗透到艺术领域,另一方面,世界性的艺术博览会与艺术收藏机构的作品更加充地分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艺术,更加大胆地摒弃了过去被我们奉为“金科玉律”的学术标准,从精神内核的建立,到艺术所呈现的叙事媒介的拓展,都最大可能地延展自身的维度与边界。我个人总结如下几个特征:

1.艺术主体的转化

艺术家需要由过去具备艺术史及个人化双重经验的“手工绘制者”逐步转向具有完整独立思想体系的“学者型”艺术家。艺术作品所承载的历史及个人的审美经验逐步转向观念思考的产物。如杜尚所言:“进行观念创作,用观念躲开传统的影响力。”艺术可以是任何东西的“现成品”,概念被提到创作源发的第一位,作为“无法替代的技艺”逐步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艺术主体“精神视角”投射。

2.视觉叙事媒介的扩充

过去学院的系别设置指向性明确,各个专业所传授的技艺分工明确,今天的艺术对于画种的界定逐渐模糊,各个画种之间相互渗透,互相引用,视觉呈现方式更加趋于综合,这种堆叠与重构的语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我们对于艺术呈现方式边界的认知。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一切思考的原点

没有谁能够对“艺术”给出一个定义,我们只能不停地追问“艺术还能成为什么”。在今天,我们教授给学生的除了传统,除了技艺,还能给予什么?在这样一个历史语境下,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贡布里希说过:“没有艺术史,只有艺术家。”教育的核心还是基于“人”,我们对于教学问题的思考应该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们开始思考的起点,同样也是思考的终点。因此,将其总结为以下三点:

1.文脉性

油画的学习方式,在古代是以“师徒”关系为主要传承模式,技艺传承的本质是“经验性”传递,由视觉观看、临摹、模仿,最后完成个人的成长,注重实践性与技术性的规范。美术学院的师生基本沿袭这种历史传统,有明确教学目的课堂成为教师个人经验传递的场所。对于艺术史论的学习相对薄弱,开设的艺术史课程基本停留于知识层面,基本形成了学生“重实践、轻文本”“重感性、轻理性”的现状。从根本看,我们和艺术史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密切得多,区别在于是主动还是被动。一个独立完整的艺术家,对自我的定位就是从比对历史开始的。“个人历史”的构成是基于两条线的交叉而来的:艺术史纵向的脉络与个人艺术成长脉络的交叉。对于艺术历史研究不能只停留于普及的知识层面,要更加深刻地研究艺术形态背后的历史、人文、政治、经济以及个人历史等,这样才能更加理性与深刻地面对历史,思考当下。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当代艺术形态从根本上说,是观念的艺术形态,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是艺术家个人对生命体验进行理性抽离后的凝结,文本同艺术作品共同构成了个人完整的艺术体系。所以,对于学生文脉性的培养,就需要纳入我们的教学体系当中。

2.沟通性

当代艺术相较于过去的艺术形态,是需要阐释与解读的。这与当代艺术以观念的呈现为核心是分不开的。作品最终呈现的结果,体现了理念或者提出了问题。作为一名较为合格的艺术家,有效系统的沟通能力也成为了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中较为重要的项目。创作出作品,最终会面向公众平台进行展示,作品与公众的反馈共同构成了艺术行为的结果。所以,有效明晰的自我阐释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正确地梳理个人线索,表述个人的创作意图,包括与一些画廊机构、收藏家,甚至是普通的观众的交流,或者是各种学术发言等公共平台进行有效交流,都将决定我们整个艺术行为是否能够达到一个良好的结果。所以,沟通性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3.表达性

正如上文所说,当下的艺术走向呈现出堆砌与重建的发展状态,历史上出现的所有艺术样式都可以“拿来”甚至“混搭”以达到解构传统的创作目的。这些尝试最大限度地拓宽了艺术语言的维度。眼下我们对于艺术家的要求,并不仅限于一张画布的范围,而是更关注画面形式语言内在的表现力,以及画面中所展现出的个体想象力与情感。艺术家构思作品不仅要对形状、色彩、线条进行理性分析与运用,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表现其丰富主体情感与精神的“形式对等物”。当然,最终所呈现出的作品数量、展览方式以及作品当中对于多种多媒体媒介的应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们更好认知、评判艺术家是否成熟,是否具有综合的表达能力有着影响。

课程设置改革的构想

毋庸置疑,上述几点要求事实上已逐渐成为我们重新构建油画系当代艺术教学体系的重要根据。因此,在现阶段的课程设置中,为了更好地将文脉性、沟通性、表达性这三个要点融入我们的教学,我们专门开设了与之相对应的课程。目前已取得一定成绩的课程。

1.《当代艺术史讲述》课程

课程设计之初,我们意识到油画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更应该了解艺术史发展脉络的框架,对当代艺术视觉逻辑、精神指向和文化意图的整体性历史把握,以此作为我们创作的基础。因此,这门理论课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认知“文脉”与“沟通”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作用。这一课程的讲述者不是我们平常的油画系教师,而是我们邀请到的国内外当代的策展人以及评论家等。他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为我们讲述艺术史,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与事件等,从理论层面,以多个角度多种方式来进行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同时,在此期间学生也要主动思考与学习,开始尝试将自己置身于当代艺术的语境之中,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与见解,对于艺术史进行纵向理解或者是深度的个案探寻,认清自己的立足根基。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感兴趣或者对自己影响最为深远的当代艺术家,从他们的艺术作品出发来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一个研究报告,然后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这种方式不但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一些当代艺术史的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际能力。

2.《自我阐释与展现》课程

这一门课将安排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在这样一个过渡时期,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艺术经历做一次回顾与梳理。学生们尽可能全面地展示个人的艺术经历、情感体会,梳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通过个人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引发集体深思与讨论,最终提出相应的设想以及解决办法。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个人自我阐述与展示,它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加深对自我的认知,也有效增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创作与习作的转化》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针对大四学生开设。课程将与毕业创作接轨,让学生在毕业创作的构思之前,能够主动将以往传统的倾听为主的学习模式更好地转化为自主创作、发散思维的模式中来。毕业创作与以往的课堂习作不同,作为四年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示,它对于学生在创作的意识、理念、方向以及语言这四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促使学生对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逐步使学生进入并熟悉创作的状态,不断积累经验,为毕业创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4.《从图像观看到绘画呈现》课程

通常我们所接触到的毕业展览中油画系的作品大多是以架上绘画的方式呈现。在架上绘画较为完整地呈现情感与内容的基础上,再利用其他手段,如多媒体媒介等来创作拓展进行延伸性表达,正因为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图像与当代绘画的关系是我们艺术创作的前提。这门课程依旧是针对于大四的学生,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大量搜集创作素材之前,尽量明晰图像和绘画之间的联系。他们也借此机会学习如何有效地去搜集整理图像素材,再将图像素材融入创作者个人的体验与感悟,最终将其转化成艺术作品。

正如当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一样,它从开始就一直处于“被讨论”的不确定性之中。基于当代艺术全新的特点,我们开始了一系列教学理念的建构,让艺术创作与时俱进,让艺术教学与时俱进。作为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探索个人创作的同时关注时代,并且适应时代,希望我们所做出的努力与探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院油画系当代教学方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