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个自信”突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本质与理想,引领着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基于此,文章在简要分析“四个自信”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出当前高校思政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据此建构起一套系统化的“四个自信”引领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方案。这一方面深化对“四个自信”思政教学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指导思政教学方案的创新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 四个自信 高校思政教学 教学方案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执行、文化自信”,简称为“四个自信”。这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与文化理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文化建构。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理应更好地认识和执行“四个自信”,而思政教育工作则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主体性的宣传与教育功能。

“四个自信”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自信位于“四个自信”之首,就是要引导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摸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既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保证,也是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依据。中国数十年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人们对“道路自信”有了深刻认识,然而网络媒体所带来的泥沙俱下的信息资源,也在潜移默化中模糊甚至是侵蚀着人们的信念。这由此突显出了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培养学生道路自信的重要性,是“四个自信”思想的首要要求。

2.培养学生遵循社会主义理论

理论自信位于“四个自信”之次位,就是要培养学生认知和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深刻认识和遵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坚定各类理论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高校学生必须从理论层面深刻洞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依据,才能更好地认知中国特色制度的个性特征和优越之处,从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反映出高校思政培养学生理论自信的重要任务。

3.促进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学生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稳定社会环境、保障群众权利等,从而形成一个国家繁荣、社会稳定、群众富裕的环境。广大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制度自信,才能进一步强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从而更好地认知、支持、尊崇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社会稳定性,推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这充分突显出了制度自信的重要性,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重点宣传、教育的一项内容。

4.强化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期特殊时代环境所提出的一项崭新要求,重点是培养学生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能够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繁荣现代文化中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这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行为,实现我国文化的顺利传承与繁荣发展,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群众成长提供充足的思想与精神动力支持;另一方面也能够强化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与认同,提高个人修养,规范个人行为,树立正能量目标,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文化自信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四个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尚未建构“四个自信”课程模块

“四个自信”是根据新时期中国发展现状所建构的一套思想系统,拥有深厚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相互独立而又相辅相成。这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建构一个独立的“四个自信”课程模块,制定系统、清晰、规范的教学方案,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才能深化学生对于“四个自信”的认知与执行能力。调查发现,当前高校教师虽然深知“四个自信”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但很少有人能够制定独立的课程模块,仅仅是在依据教材进行常规性思政教学活动或者是开展思政主题班会活动过程中,提及、分析与“四个自信”相关的内容。这造成高校“四个自信”失去了其对于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统领作用,弱化了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2.授课内容浅尝辄止流于形式

“四个自信”涉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一项内容又可以形成丰富的甚至是海量性的外延知识。高校学生只有深刻而系统地认识每一项内容的核心内涵,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形成坚定而稳固的心理意识,并将此种意识外化为自己的语言、行为,以正能量的思想和态度面对生活、学习、工作。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对于“四个自信”的讲解与分析浅尝辄止,大多以苍白的语言介绍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停留在初级层面。这造成授课内容过于常规,甚至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吹嘘”的问题,不仅无法增强学生“四个自信”,而且还极容易导致质疑、排斥、抵触的情绪。

3.授课方法停留在理论说教上

当代大学生主要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获取信息便捷,接触信息量大,拥有强烈的质疑心理和强大的辨识能力,尤其是对于政治、制度之类的问题,往往拥有自己的见解。目前,高校部分教师在“四个自信”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常规的单向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介绍抽象、空洞的知识内容,或者是采用苍白的语言一味地盛赞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等,而学生则处于被动聆听、思考、接受的角度,缺少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这不仅造成“四个自信”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学生能够认知、接受的知识点比较少;而且还极容易导致学生质疑教师的观点和结论,逐步形成负面心理和情绪,而教师对此则一无所知。这是当前高校思政教学所表现出的又一突出问题。

“四个自信”引领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方案设计

1.建构专门的“四个自信”教学模块

“四个自信”既从宏观层面统领着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进行,同时在微观层面又自成一体,需要进行针对性、专业性的教学活动,才能深化学生对于“四个自信”的认知、掌握和执行能力。基于此,高校教师一方面需要立足于“四个自信”的要求,来设计思政课程教学方案,将“四个自信”融入到常规教学工作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文化、情感修养;另一方面也需要建构更加专门的“四个自信”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专门化的“四个自信”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四个自信”教学模块可以设置十二个学时,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分别对应三个学时,进而明确规定每一个主题、每一个课时的授课目标、内容、方法、计划情况,从而可以建构起系统、清晰的教学方案。

2.拓展“四个自信”内容外延与内涵

“四个自信”授课内容直接决定着学生所接触、认知、掌握的知识情况,并影响到其学习态度和情绪,进而决定着其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四个自信”授课内容浅尝辄止、流于形式的问题,高校教师在建构“四个自信”教学模块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拓展“四个自信”内容的外延与内涵,对学生实施全面而深入的“四个自信”教学活动。以“道路自信”为例,高校教师一是要从宏观层面全面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背景、内涵、历史、特征、价值情况;二是要从中观层面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依据、发展规划、终极目标情况;三是要从微观层面细致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大事、现实案例、实际成效情况。由此可以拓展学生对于“道路自信”内涵的认识,更加坚定对于道路自信的信念。

3.以案例和互动支撑思政课教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学生所接触的媒介环境、信息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学生认知与接受心理也出现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尤其是在接受政治、制度之类的思政知识过程中更是表现尤为明显。据此,高校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语言说教、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立足于预先制定的“四个自信”教学方案,以案例和互动来支撑思政教学工作的进行。“案例教学”是指要围绕着每一个知识点,以实实在在的历史大事、现实事件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使学生对此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互动教学”是指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采用课下案例分析、课上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心态和情绪,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总体来说,“四个自信”统领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学生遵循社会主义理论,促进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制度,强化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文化。然而,当前高校思政教学却尚未建构“四个自信”课程模块,授课内容浅尝辄止、流于形式,授课方法停留在理论说教上,弱化了“四个自信”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高校教师需要建构专门的“四个自信”教学模块,拓展“四个自信”内容外延与内涵,以案例和互动支撑思政课教学,从而有效地推进“四个自信”宣传与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杨眉:《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有效途径》,《智库时代》2019年第7期,第175-176页。

[2]陈晨:《“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高校后勤研究》2019年第5期,第55-58页。

[3]程志高:《“四个自信”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选择与路径建构》,《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第105-109页。

作者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