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的音乐课程教学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及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均将音乐教学简单地视为一门传授音乐演奏技巧、学习乐谱、练习歌唱的学科,而忽略了音乐的本质即审美价值,这对于学生创造能力与鉴赏能力的挖掘是十分不利的。为此,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论述了音乐欣赏的审美心理及其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要求,并指出基于审美能力提升的高校音乐教学创新方法。

[关键词]审美 高校 音乐教学 创新

引 言

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普遍较为单一,教学主体不够明确,在教学目标上也没有很好地重视音乐欣赏教育的意义,致使学生的音乐学习流于技术表面,缺乏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了解音乐家们的艺术灵感与音乐史的相关内容,因而无法很好地利用音乐形式表达艺术内涵。对此,我们应该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深入分析当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与音乐创作灵感。

当前高校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

首先,教师对音乐教学中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叔本华认为,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提升人的道德素养与审美情操的艺术门类,肩负着十分重要的教育职责。好的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隐藏的真谛,与音乐创作者之间搭建心灵的桥梁,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然而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音乐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化的音乐演奏与歌唱人才,重点是对音乐理论知识与实际的音乐演奏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音乐内在的情感体验及内在精神的传达。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引发学生的情感触动,尤其没有注重对学生“听”的本领进行训练,使得学生难以理解音乐表达中传递的情感,无法对不同音乐进行属于个人的创造性分析,造成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严重不足,因而阻碍了其今后艺术道路的发展。

其次,学校优秀的教师资源短缺,对于音乐教学的投入不足。当前,活跃在高校音乐教学一线岗位上的教师大多是音乐专业毕业的本科及硕士生,他们有着扎实的音乐知识,但由于都是艺术生,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极大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舞台表演经验及对音乐的深厚造诣,因此在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方面不能给予学生更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他们多是让学生机械地练习演奏及歌唱技巧,目的是让学生在考试及比赛中获得好的名次,但并没有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感受音符与旋律的内在律动,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要表达的情绪,也无法体会乐曲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及生命体验。此外,高校在音乐教学的投入方面存在不足,既没有专项的音乐器材及设备拨款,也没有关于音乐教育理论课题研究经费的过多支出,致使高校的音乐教学水平得不到很好的推动,国外先进的表演技巧无法介绍到国内的高校中来。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学校的音乐演奏器械及场地有限,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专业成长。

最后,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兴趣不够强烈。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就是让学生能顺畅地表达自身的情感。良好音乐鉴赏水平的获得能使学生增加对音乐的深层体验,了解音乐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情怀,这样,学生的音乐学习就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上升到了形而上的精神境界。对于音乐的多元化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和批判意识,从而在音乐交流的过程中把握音乐的本质,使身心都陶醉在动听的音乐旋律之中。然而当前的音乐教学由于形式较为单一,所涉及的音乐类型也较为固定,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思路有限,不能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微课、短视频、互联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给学生的视听带来不一样的震撼,致使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去高雅、深奥、枯燥的刻板印象中,没有体会到音乐学习中的乐趣与激情,也就没有什么审美表现力可言。

审美心理及其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要求

音乐欣赏是一个富有情感化的活动,其中包含着鲜明的心理因素。音乐审美心理包括听者的音乐感知、审美态度、情感体验、基本认识与联想想象。具体而言,音乐欣赏活动是一个主观能动性很强的活动,需要听者从听觉角度产生心理上的情感共鸣,并进一步激发自身的联想能力,从而实现对音乐本质的欣赏。在音乐的审美心理中,包含了音乐感知、想象联想、直觉与顿悟、通感等审美心理因素,这些因素与欣赏者审美体验的获得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处处体现着音乐的本质规律,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是一个动态的情绪波动过程。

在音乐欣赏初始阶段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审美注意,激起他们的审美期待。审美注意的产生是指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所关注的音乐对象产生了兴趣,从而开始了积极的学习探索活动。近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主动审美期待一般会停留在陌生化的音乐作品上,即在曲调风格、演奏技艺、表达情感等层面与众不同的乐曲。但同时,音乐教学所选择的乐曲类型又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的认知所能理解的范围内,以免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在选取音乐审美对象的时候,要注意体裁与表现形式的新颖,要能使学生在整个鉴赏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而审美期待是指对音乐作品的憧憬与幻想,它储存在欣赏者的大脑当中,只有在相应的信息刺激下才会产生。并且,其是建立在欣赏者原本的生活经验及认识水平之上的,另外,对作曲家的作曲风格、音乐道路、创作意图等信息的了解也会使欣赏者产生足够的心理期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在音乐欣赏前对乐曲及作家的基本信息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以便学生把握乐曲的基本特点与演奏方向。但同时,过多的引导反而会限制学生的心理期待和想象力的发挥,教师要注意避免。对此,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意味的评论话语激发学生的审美期待,如在介绍《二泉映月》曲目时,教师可以利用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评价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在音乐欣赏高潮阶段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学生对音乐的音响感知,注重对学生审美直觉的培养。音响感知是学生对音乐的直接感觉和体验,是对音乐最基本的欣赏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对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如对音乐的音色、节奏、风格、速度、和声等特质的理解,只有具备了这些音乐方面的基本素养后,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内部的情绪传达,才能增强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力与辨别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具体的音乐实例来让学生进行分析,例如《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是一段欢快的乐曲,描绘了河中欢快游动的鳟鱼形象,在音乐形式上采用了变奏曲式结构:A+A1+A2+A3+A4+A5+A6,在整个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背景音乐的变化及其所具有的某种预告作用。音乐审美直觉则是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这就预示着学生的欣赏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这种审美直觉的能力多数是后天培养起来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积累才能获得。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让学生大胆地畅所欲言自己的听觉感受,将对音乐的见解与思考进一步激发出来,使音乐欣赏活动向更高的层级迈进。

教师要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的升华。想象与联想的能力是学生走入音乐世界的钥匙,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积极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利用通感、联想、直觉等因素多角度地阐释音乐作品,避免统一化。例如对于《如歌的行板》这首乐曲,可以将其理解为反映苦难之中的俄国人民内心的痛苦之情,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位被抛弃的女子在诉说内心的苦闷,答案可以不唯一。要想实现音乐理解能力的升华,需要学生注重内心的情感体验,深入到生活的实际中去理解人事物。有了对生活的深刻认识,音乐鉴赏活动的进行才会更加深入,更有意义。教师在这时要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进行结合,在精神人格上与作曲家产生共鸣,探寻乐曲背后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与作家的真实感受。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对艺术的理解与顿悟,才能产生心理的共鸣。

基于审美能力提升的高校音乐教学创新方法

第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高校音乐教学要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音乐授课形式,教师应注重设立相应的教学情境,可以通过PPT、微课、短视频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视听体验,丰富学生的欣赏层次,帮助学生获得不同形式的音乐美感。在保持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要注重让其抒发自身的感想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充分展示自身的才华。

第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教师应将学习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多让学生互相切磋技艺。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大学生艺术节、献爱心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展示,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水平与演奏技巧。另外,高校可以多举办音乐会及名家音乐演出活动让教师和学生观摩,在欣赏大家风范的过程中积累音乐感悟能力与专业的理论知识。

第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其自身应该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基于此,高校音乐教师应定期参加教学研讨与业务培训,多欣赏世界名曲,开拓自己的眼界与胸怀,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树立良好的文化内涵与音乐专业素养。高校要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督促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便在教育岗位上做出更突出的成绩。

结 语

音乐是一种大众化的情感艺术,音乐表演中的演奏、合唱、舞蹈等艺术形式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造就了人们高尚的审美情操与文化欣赏水平。高校音乐教学应逐渐注重对学生审美价值取向的引导,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受,提升他们对于音乐的感悟能力与联想能力,激发他们的音乐学习热情,完善他们的音乐审美心理。只有如此,才能使音乐专业的学生找到艺术表达的灵感,学会科学地传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才能将自己的心灵与艺术形式紧密地融合为一体,真正走上艺术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业秀:《提升高职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创新策略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4期。

[2]王健:《试析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才智》2012年第25期。

[3]周姝:《论音乐欣赏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