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全球发展格局新阶段,文化自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我国已经建起了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其培养的大学生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因此,在高等学校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工作的宣传引导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自身学习,从思想认识、路径选择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深入思考了高等学校“文化自信”教育的重大作用和途径方法,以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 路径选择 保障措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突出了在5000多年来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他要求,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整体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国已经建起了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3800万人。高等学校具有人才高地、知识高地、文化高地、理论高地的文化特征。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其培养的大学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高等学校应是全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坚定执行者和践行者、传播者。就基本功能来讲,高等学校有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为社会所共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在全球发展格局中已进入由跟跑、并跑到领跑并存的新阶段,作为支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文化自信,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强化“文化自信”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笔者结合近期参加中央党校“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专题研讨班的学习,对高等学校“文化自信”教育作如下思考。

正确认识“文化自信”教育的重大作用

在5000多年的社会文明发展历程中,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传统社会主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战略部署。文化作为一个门类众多、层次不同、性质各异,包容性极大的领域,其发展正处于关键战略机遇期,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价值整合,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特点、新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我国与世界接轨的速度,各种文明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对话,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呈现出一体化趋势。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参与文化建设的意愿更加强烈。而如何快速适应市场化趋势,凝聚共识,构建起支撑大国崛起的精神秩序和价值认同,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这些都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文化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能够体现社会意识形态,能以文化人,在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人。今天的中国已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内源性危机和外源性危机共同造就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历史中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较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是现存最为完整、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扬弃、继承、创新,大浪淘沙、去伪存真,在历朝历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抵御外来入侵及兼收并蓄中博采众长,其主要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有机统一,共同推动中华文明的有序传承、社会的进步、大国的崛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其传承的载体也以物质形式和非物质形式广为流传。今天,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各种形态和方式服务、影响、贡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几十年来,我国建立了体系完备、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培养机制。高等教育通过自身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对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高等学校不仅创造和传播着知识,还传承并创新着文化。我国的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大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了一大批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应更好地发挥文化与知识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作用:一方面,创造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建立在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培育人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为传播、发扬光大。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教育培养人才。今天,我国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所以,“文化自信”教育对高等学校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现实必要,高校应成为比任何社会团体组织更科学、系统、高效的“文化自信”教育组织机构,而且要把这件实事做好,好事做实,以推动高等教育社会价值的极大实现,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力军,成为我国社会文明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压舱石、助推器、稳定器。

科学选择“文化自信”教育路径

高等学校的地位、功能决定了其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优势和效应。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同于其他文化教育,其体制机制、育才方法需要认真思考、科学谋划、系统推进。

1.学校要把“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者都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良好教育背景和文化知识水平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担负着教书育人、服务管理育人的重要职责。因此,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必须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成为既有学识又有文化的学者专家。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充分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斗争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意识形态文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贯彻“文化自信”,才能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言传身教。大学生作为祖国培养的栋梁之才,在学习时,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社会科学知识,都应该了解、掌握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言行,且能通过课内外活动积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成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高级人才。因此,学校应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把文化类课程系统融入广大教师素质提升和学生素质培养的始终。

2.广大教师和大学生要把接受“文化自信”教育变成自觉行动

广大教师和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元素,无论是从事教育人、管理人、服务人的工作者,还是作为提高知识水平、增强科学研究素养的学习者,都应自觉接受学校组织设计的、与“文化自信”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及素质提升内容。广大教师要有提升文化素养的迫切需求,不能仅满足于传授知识,应成为言传身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能量载体。广大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分子的儒雅,还要传递气节和风范。他们既是知识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践行者,能依靠个人文化素养带动、引导学生成为积极进步力量的追随者。大学生在校不能只沉醉于知识的海洋,埋头于自然科学及先贤创造的人类文明之中,而应多才多艺,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将古往今来的文化积淀和自身的提升相统一,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生力量,时刻准备着用知识、用文化服务于国家的进步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增强国家发展软实力作出自己的贡献。教师与学生都应在学习知识及提升文化修养中成为有学识、有文化的爱党爱国知识分子。

3.学校应丰富“文化自信”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

教师的教学任务本来就很重,学校要有专门的机构组织和人员专职从事文化素养类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编撰,研究以何种方式及途径进行推介和传播。不能不分主次,不看对象,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能不论好坏,不讲艺术,找不准宣介载体;不能大水漫灌,粗制滥造,讲不好中国故事,从而使主要文化、高雅文化混同于大众文化,使“文化自信”教育混同于街头世俗文化传播。高校应邀请文化学者、文化大家兼职任教,组织校内教师专题研究,上好“精彩一课”。广大任课教师既是文化类课程的学习者,又是“文化自信”的宣传者。学校各级群众组织、共青团、学生会、工会等都应基于自身特点,积极设计、实施“文化自信”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外各类文博文化资源、优秀传统文化遗产、革命圣地红色文化基因、爱国主义人士、英雄人物典型案例等增长学生的见识。同时,学校还应营造校内文化氛围,将“文化自信”教育的主导权牢牢把握在支持、服务党的事业上,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文化效能。

有力提供“文化自信”教育的保障措施

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层面的享受,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定海神针”,是党治国理政的无形力量,是党和国家面对国际竞争的软实力,有着物质层面无法驾驭的巨大力量。“文化自信”教育的开展,在高等学校受到高度重视并得以顺利进行,使高知阶层通过文化品位的提升,增加了其对党和国家发展的价值认同。“文化自信”教育在高校有效发挥了带动引领作用,影响巨大而深远。高等学校应把“文化自信”教育上升到服务国家战略层面,充分重视并通过有力措施确保其有效开展。

1.国家财政应提供专项拨款经费支持

在高等学校中,“文化自信”教育相对于学科专业教育更易受学校经费影响,致使预算支持不到位,它主要通过第二课堂及隐形教育活动发挥作用。因此,上级财政财务部门应对“文化自信”教育设计专门项目,学校也要将其纳入教学科目经费,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倾斜支持,使其得到物力、人力、场地等方面的保障。

2.教育文化行政部门应提供史料素材支持

“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也应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可利用其掌握的多种资源协同发力,为学校提供大量素材和便利条件,让学校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文化管理部门要做好规划,严格要求,科学指导、评估,使这项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3.学校要设有专门人员并建立长效机制

“文化自信”教育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更为复杂、有更高要求的教育。学校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指导并会同专业课教师和群团组织设计教育内容,因时因势地组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效果明显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重大节日、传统节日、现场互动、论坛宣介等方式,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育效果。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最具潜在效应的中国自信,在高校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势必会推动全社会人民群众“文化自信”上台阶、上水平,势必会造就大批爱国主义青年英才,为伟大民族复兴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

[2]顾明远:《强国必须强教》,《人民日报》,2018年7月15日,第5版。

[3]万玉凤:《我国教育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27日,第1版。

作者单位:陕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