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已成为新的学习方式。本文通过对碎片化的学习工具、学习形式、学习空间,以及碎片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学习者在进行碎片化学习时需分析、挖掘碎片知识,根据需要及学习目标对知识进行重组,借助在线课程构建碎片化学习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使人人能学、处处可学成为可能。

[关键词]碎片化学习 数据挖掘 在线学习平台

课题:省级课题《技能竞赛引领“双创”人才能力提升的途径研究——以数学建模竞赛为例》(课题编号:SGH17V034)。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学习方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数据来源更加精准有效,手机、电脑发展迅速。自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互联网+”这个概念开始,我们的生活就被“互联网+”所覆盖。人们既享受着各种智能软件、智能手机等多媒体工具所带来的乐趣,又享受着多样化的媒体资源带来的视觉盛宴。

“互联网+”具有多渠道的服务途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便捷高效的交互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强大的在线学习平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72亿,手机网民达7.53亿,手机上网人数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数字化阅读的接触人数为73%,成年人每天平均阅读时长达80.43分钟。可见,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学习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各种学习群、微信圈、学习网站等公共学习平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碎片化学习成为一种必然,人们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自由、灵活地安排学习。因此,人类正以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海量的大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碎片,“互联网+”背景下的碎片化学习就是这个大数据时代的产物。

碎片化学习的特征

1.学习工具的碎片化

“互联网+”背景下,人们可以借助多种学习工具获取知识,例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网络电视,以及新技术支撑下新的媒体形态,微信、微博、微视频、数字广播等都能够根据每位学习者的个体要求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2],且服务形式多样,不仅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滞后性、单一性,更重要的是还实现了音频、视频、文本、图片等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2.学习内容的碎片化

“互联网+”背景下,“微”形态的到来使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空间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微”形态免去了传统知识的冗长描述,简洁易懂地生产、传播制作者想要表述的内容,它的呈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一个符号、一个表情、一幅图片、一封邮件或一段短视频等,这些信息可能不成体系,各不关联,但丝毫没有影响它们受宠的程度。这种“简”“短”“快”是“微”形态的显著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当下人们的“快餐”式生活节奏,其所传递的信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微型化、碎片化,并且这些随处可见的信息极大地丰富、拓展了碎片化学习的内容,让学习者随时随地、按需学习成为了可能。

3.学习时间、空间的碎片化

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快速的节奏使得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总是被分割成很多碎片,这些被分割的碎片化时间不够完成某一项系统性的学习,但加在一起的体量又非常庞大。为了有效利用这些碎片化时间,我们需要把系统的、具体的学习分散在这些碎片化的学习中。此外,碎片化学习的时间、空间很随意,学习者可以不受教室或是培训基地的约束,在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地方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如上班的公交车上、茶余饭后的餐桌旁、拥挤的地铁站、医院等。零散的碎片化时间、不固定的场所非常适合学习者利用移动互联网工具进行学习、阅读、写作,能够达到合“零”为“整”的学习目的。由此可见,只要有移动通信工具和无线网络的地方,学习者就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空间约束地进行碎片化学习。

碎片化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1.借助新媒体工具挖掘碎片化知识

“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大数据,只要打开任何一个移动设备,呈现眼前的就是海量的数据。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是碎片化学习方式对学习者最基本的要求,学习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工具从庞大的、无序的、模糊的数据中搜索适合自己的、具体的、有用的数据。碎片化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海量数据,如百度、谷歌等都是浩瀚信息存储的“知识仓库”;二是来源于较为独立的知识资源,如我们所熟悉的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各类数字图书馆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碎片知识的挖掘一般要求学习者掌握数据库挖掘技术,这些知识虽存在于数据库中,但往往具有特定的存储结构,并且存储量非常大。学习者只有借助新媒体工具,才能准确地获取自身所需的信息,否则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就很难保证。

2.借助多媒体工具重组碎片化学习内容

为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将碎片化信息提取出来,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目的,对信息加以整理、重组,这种重组是根据知识结构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分类,把原本杂乱的、没有关联的变成有序的、逻辑清楚的信息。学习者可以有目的地借助开放的网络平台直接参与信息的收集、编辑、整理及归类,再由管理者、学习组织者或信息发布者进行最终审核,必要时还应对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进行二次开发[3]。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经过重新加工组合后呈现出“短”“精”的特点,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图片、动画、微视频或简洁的文字等。这种信息重组后的学习方式在当下是最受欢迎的,一方面学习者可以对学习时间、空间自由支配,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微”视频时间较短,能够刺激学习者的感官,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注意力能够保持高度集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对碎片化信息的重组加工关键点是把握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最终使大量的碎片化知识合“零”为“整”,与学习者已有知识实现深度融合。

3.借助在线课程构建碎片化学习平台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具有开放性、可选择性、个性化、互动性等特点,在线学习课程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碎片化学习的重要载体。构建碎片化学习平台除了整合挖掘的信息资源外,更多的是关注学习者的知识接受度。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如文字、动画、视频等都是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知识。“互联网+”背景下,学习者的接受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电脑、微博、微信、数字电视等[4],学习者通过这些多媒体工具能够随时随地感受碎片化学习的便捷性。学习过程管理一般由平台管理员、教师、学习者三部分构成。他们各司其职,管理员负责学习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教师主要负责为学习者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定时发布学习任务,并在线为学习者进行答疑解惑,随时随地在线查看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学习者主要借助移动工具按照学习要求通过主动探究、线上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结 语

“互联网+”背景下,碎片化学习的出现使得人类的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便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随时随地,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地学习,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下人类获取知识、实现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途径。碎片化学习方式不仅符合现代人“短”“平”“快”的工作、生活节奏,也使得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日报》,2018年1月31日。

[2]徐先乔:《大数据时代大学外语碎片化学习》,《蚌埠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95-98页。

[3]王承博、李小平、赵丰年 等:《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第26-30页。

[4]于海燕、吴磊:《碎片化学习背景下微模式教学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第19期,第134、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