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引发广泛关注。在今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作为思政课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关键就在于牢牢抓住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在“实、深、活、美”四个方面下功夫。

思政课不能空讲大道理,只有实实在在回答学生所面临的思想困惑,聚焦真问题,才能更好起到铸魂育人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学风,也是教师应当弘扬的教风。思政课教师走出书斋、走进社会生活、走到学生当中,才能真正了解社会现实、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避免在教学中出现单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情况。也只有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思政课才能增强现实针对性,让学生们想听、爱听,并带来智识上的启发。

思政课说到底是一门理论性课程,需要体现思想性和理论深度。面对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知识储备更加丰富、理性思维更加发展、价值观念更加多元、思想渴求更为强烈的学生群体,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拓展理论视野、历史视野、现实视野、国际视野。当然,“深”既不是晦涩的同义语,也不是故作高深,而是给学生以更深入的学理分析、更前沿的知识传授、更深层的价值引导。这就要求必须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知识含量、学术品位。把思想政治当作科学来对待和研究,并与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展开广泛对话,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的同时,彻底改变一些人认为思政课“不是学术”“没有学问”的误区。

内容要深刻,方法上则要灵活。更丰富的形式、更活泼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大包大揽模式,构建一种新型的伙伴式共同学习关系。由教师与学生间 “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向双向互动、交流研讨的模式转变,更多把研究讨论问题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在互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主动思考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等等。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看似不是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却能够显著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政课教学对教师来说就是一门艺术,同样要追求形式上的“美”。美的力量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专业理论学习上下功夫,而且要逐步探索、掌握思政课的授课艺术,包括提升讲课内容的思辨性,培养恰到好处的幽默感,提高引人入胜的表达技巧,拿捏传授知识的时机与火候。只有把思政课中的哲思、意蕴、理趣充分融为一体,以循循善诱的方式把思政课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展示并传递给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目的,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培养目标。

背景资料: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作者单位 陕西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