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创新氛围不浓厚、开展范围不广泛、缺少地点和经费等问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训室为载体,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开放创新创业中心、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宣传创新创业成果、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提高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校企合作等措施,多方面、全方位、多渠道地发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好研究和探索的基础工作。

[关键词]实训室 创新创业 学生作品

随着我国工业4.0的提出,新型产业、科技革命、创新创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高新经济发展的人才、第一生产线上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等的需求量明显上升。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顺应社会需要开展创学生新创业教育。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等职业院校从职业规划、专业创新、课程改革创新、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滞后和范围小、创新平台和技术支持缺乏等问题。因此,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结合实验实训条件,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以实验实训室为载体,从人力资源和设施资源两个方面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将平台建设成为创业孵化平台。学生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活动,开发创新实用的作品,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和生产。

根据专业特点和兴趣开放实验实训室,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场地和实验条件,完善创新创业章程和管理制度,选拔成立创新创业小组,在选拔发展和注重基本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能力结构搭配和人才梯队的建设。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培养学生能力,进一步加强创新小组的管理和日常创新活动的开展,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具体模式如下图所示。

开放创新创业中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开放创新创业中心,鼓励教师引领和帮扶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中心开放制度,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和场地。采用学生主导、教师辅助、项目化运作的方式运作。鼓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领域和研究兴趣,通过自选实训项目和课题,进行科学研究、技术改造、创造发明等创新活动,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实验项目和课题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设计,然后由指导老师进行辅导。

鼓励创新项目的优先立项,学院从师资、设备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创新小组学生提供场地、材料、费用等条件支持,从评优、津贴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鼓励相关指导教师参与创新小组的指导。学院对学生的研发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实验材料、经费支持等,使学生实现从验证实验到设计实验的跨越,进而进行研究创新实验,达到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功底且动手能力强的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注重创新创业训练——以赛促创

技能大赛、学生创新大赛等都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开展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职业教育教改成果、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技能提高,创新意识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组织开展本专业及专业群涉及的重大职业技能赛事,在实战中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1.积极举办校内比赛

开展和组织校内技能大赛、创新比赛,学生创新创意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强化师资队伍业务素质,提高校内实训资源利用率,也为后续参加省内、国内比赛打下基础。

2.积极参加校外比赛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大量信息,在学习经验总结教训的过程中要有所凝聚和升华,在实战中有所实施和突破。积极参加校外比赛,了解省内、国内专业发展情况,社会动态等,与时代接轨。积极支持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设计大赛、快速成型技术、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专项竞赛。

3.宣传创新创业成果,对接创新创业项目

依托创新创业中心,设立专项基金,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成果展。通过创新创业成果展宣传双创的成果,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推动优秀项目的落地与转化,培育创新创业优秀人才。

加强与公司企业的深度协同,对接创新创业项目,主动集社会资源投入创新人才培养。探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探索制造类和自动化类职业能力融合育人,将企业与机电创新中心对口的部分项目纳入使学生具有完整的职业岗位技能和突出的专项技能,紧贴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方向,实现校企共创,协同共赢。

4.进行课程的创新改革,提高教师创新水平

进行实验实训课程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单片机技术、传感器应用技术、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鼓励教师从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和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的角度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改革原来一张理论试卷考核的形式,将课堂表现、平时实验、创新作品制作、参加技能竞赛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核,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能力(见下表)。

以项目研究为依托,不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提高教师创新水平。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鼓励教师申报创新创业方面的项目研究。通过申报研究项目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探索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式。2016年至今,我院教师申请科研教改项目已有省级项目1个,校级项目16个。

结 语

通过平台开放,政策导向明确,学生的创业创新效果明显,不仅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而且实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和转化;实现了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统一与适应。

参考文献:

[1]赵丽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年第15卷第10期,第90-91页。

[2]申屠江平:《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第20期,第57-59页。

[3]刘丽萍、房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的思考》,《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年第4期,第94-96页。

[4]何七荣、韦红星:《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再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第11期,第71-72页。

[5]郭恩棉、刘智军、王鑫 等:《新教育形势下实训室管理方法初探》,《实训室研究与探索》2008年第27卷第5期,第147-149、161页。

[6]许辉、魏莹、乐征宇 等:《梯度化实训室开放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实训室研究与探索》2008年第27卷第2期,第133-136页。

[7]袁勇、杨毅:《加强实验室开放搭建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中国建设教育》2009年第6期,第32-35页。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