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的移动互联发展和现有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开始形成以“三标一系”和“三维提升”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高校在提出“校内与校外互通”和“校企合作共赢”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也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与创新,不但为学生建立了大数据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还将云计算及移动互联技术引入课程教学中,以便为整个教学过程作出公平、科学的评价。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移动互联开发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进行简要论述,并给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移动互联开发 教学改革

引 言

2015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即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还将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

移动互联开发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

“互联网+”时代,高校应把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作为突破口,将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引入移动互联教学平台,再将课堂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方式进行重新组合。这种方式能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规划、整合,同时,还能用大数据技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1.构建“三标一系”的教学内容

新时代,高校将创业作为发展核心,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基础,对企业展开全面调研,不断优化教学质量,让学生满足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高校学生应把职业岗位作为重要起点,结合自身的职业能力与教师及企业专家共同完成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这样,能将原本无趣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序、合理。教师应将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教学方式加入专业教学环节,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让学生快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教师可借助互联网将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为学生构建成一个全新的教学形态,这个教学形态和“三标一系”(“三标”,即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一系”则是系统化实践内容)的要求高度统一,以有利于培养移动互联开发类复合型人才。

2.构建共享型资源库及“云计算+移动互联”平台

(1)高校应将提升学生能力作为促进企业发展与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前提,积极与校外企业进行融合,运用“三层三部”结构(“三层”是基础、支撑以及应用;“三部”则是信息反馈部、资源部以及品质保障部)构建一个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库。这个教学资源库必须要具备以下功能:职业信息、课程资源、实训资源、培训认证四个部分。同时,高校还必须要构建一个足够大的素材保存中心。在互动、融合发展的今天,高校只有与其他院校、企业积极开展实时合作,才能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确保整个教学资源库实现企业化、完整化、职业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核心,严格依据国际化、市场化的建设要求,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模型构建高度智能化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运用分布式的网络服务和高度开放的管理机制,为学生构建一个全面的、能进行技术交流与学习的环境。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将移动互联开发类课程与之相结合,让学生不受时间及空间的影响,能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即时学习。

3.合理利用项目教学法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是以项目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以工作岗位的具体内容为导向,以工程能力的强化与提高作为发展方向与改革目标,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应利用有明显工程化、实战化的项目,再正确地设计、科学地评价,以微课、慕课等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创新教学评价,引入多元化考核方式

(1)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全面评价。相较于新时期的教学评价,高校传统的专业课堂教学评价是以学生的上课反应和教师的自我感觉为标准,虽说这种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来看仍有明显的主观意味。而移动互联开发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将大数据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利用大数据对教学活动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将授课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发掘出来,使整个评价环节有据可依,有迹可寻。

(2)引入多元化考核方式。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成效,设计不同的考核方式(如结课考试、课程设计、小组实验及交流总结等),再将这些考核与课堂的教学进度、学生的学习情况相互融合,使“教、学、考”三个部分相互渗透,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探究意识与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还能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综合化、个性化发展。

融创新创业教育的移动互联开发类课程教学实践创新

1.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高校应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移动互联开发类课程教学中,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旁协助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创新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进行融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的过程中,还必须严格依据企业现有的运作流程,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项目任务情境,将各种项目以及不同的方案进行整合,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加入教学活动,完成教师安排的不同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学生,将自已定位成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让学生扮演公司的职员,按照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与思维模式,为其安排角色与工作岗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大致了解企业项目开发的过程,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小组合作的方式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重要影响。

2.帮助学生多途径巩固知识

学生在完成高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后,要对已学习或者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教师可利用项目教学法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科学规划,为其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难度适中的小任务。比如,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或以报告演讲的方式分析教材中的经典案例,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在移动互联开发类课程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阶段、不同性格以及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可以在低年级的基础移动开发类课程教学中加入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创业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助力;而在高年级的移动开发类课程教学实践阶段,应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教学,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将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4.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引入“专业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等先进的对接理念,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对移动互联开发类课程进行优化与改进,不断深化现有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当前的课程标准与要求,高校要全面落实职业岗位任务责任制和项目驱动机制,将课程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职业岗位需求以及企业项目等进行多方结合,最后再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大趋势下,高校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移动互联开发类课程教学资源平台。这样,既能强化融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的移动互联开发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还能加快产学结合的发展脚步,对提高所在地区的经济效益,促进移动互联行业的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静宜:《“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现代计算机》2016年第12期,第124-137页。

[2]张德虎:《高职移动互联网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155-168页。

[3]姜磊:《基于“互联网+”的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究》,《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年第16期,第114-121页。

作者单位:西安汽车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