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是艺术的闪光点,可使作品呈现更强的生命力。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随着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得到提升,本文通过阐述水彩画语言教学改革模式,分析了高校水彩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关键词]高校 水彩画 语言教学

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由于色彩透明,一层颜色覆盖另一层可以产生特殊的效果,但调和颜色过多或覆盖过多会导致画面色彩略显脏乱。因为水彩画画面干燥得快,所以水彩画不适宜制作大幅作品,较适合制作风景等清新明快的小幅画作。水彩颜料携带方便,也可作为速写素材用。与其他绘画相比较,水彩画相当注重表现技法,其通常分“干画法”和“湿画法”两种。就其本身而言,水彩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画面大多具有通透的视觉效应。二是绘画过程中水的流动性造成了水彩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外表风格和创作技法,颜料的透明性使水彩画产生一种明澈的表面效果,而水的流动性会生成酣畅淋漓、自然洒脱的意趣。

水彩画最早出现在英国,19世纪到20世纪开始成熟并达到高峰,传入中国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达·芬奇将西方传统绘画的“意象”解读为“科学的、真实的绘画原则首先规定什么是有影物体,什么是原生阴影,什么是派生阴影,以及什么是亮光。也就是说,不须动手,单凭思维就足以理解明亮、阴暗、色彩、体量、形状、位置、远近、运动、静止等原则。这是存在于构思者心中的绘画科学,从这里产生出比上述构思或科学之类更为重要的创作活动。”每一位学习水彩画的学生都需要将基本技法表现出来,这是他们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不论是具象、抽象、意象的水彩画,都要将传统的表现技法展现出来。现阶段,水彩画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培养一批真正掌握水彩画语言的学生,以及富有创新能力、开拓意识的新一代画家,是高校应该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让学生在掌握绘画技巧的前提下,摆脱艺术的局限性,探索水彩画语言的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最终脱颖而出,这就是高校水彩画教学面临的关键问题。

高校水彩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的培养质量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等艺术院校也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高等艺术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代水彩画艺术不但可以表现出清新、透明、湿润、流畅、欢快的效果,还可以达到浑厚、粗犷、劲拔等扣人心弦的境界。很多学生在学习水彩画时,并没有接触过水彩画,专业基础较为薄弱,素描、水粉画、油画是他们日常所熟知的美术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水彩画教学内容滞后、专业知识陈旧,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后,重复练习使得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结合学生实际特点,深化水彩画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掌握并了解水彩画绘画语言,最终逐步提升自己创作水彩画的能力。

在我国高校美术专业中,水彩画开设较晚,不论是在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还是在资金与精力投入方面都略显不足,因而所取得的教学成就自然就很少。高校较侧重通过项目实施研究水彩画语言教学的方法,在提升教师水彩画创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应提高教师的课堂示范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水彩画创作技巧,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水彩画绘画语言,拓宽学生的视野。高校还应改革水彩画教学方法,创新水彩画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水彩画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水彩画专业人才。

基于研习课程探索高校水彩画语言教学

水彩画语言是绘画语言之一,绘画语言是画家通过训练和实践形成的各种表现方法和绘画技巧,是画家塑造形象的手段。水彩画通过不同的形式、丰富的艺术语言反映了当代人的思想,反映了社会现实,更加贴近时代生活。水彩画语言能够借助“水”和“色”的相互作用,通过时间、水分、色彩变化使画面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1.水彩画语言研习课程需重新修订完善教学大纲

(1)每一门科目都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将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按照书面形式描述出来。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实习、实验、作业的课时分配等。例如“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描述”“所需材料”“教学方法和活动”“课程要求和评价程序”“课程内容概要”等。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考核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它是课程内容合乎逻辑的构架,也是教学顺序、教学工作的指南。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大学教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熟悉,并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在设计和编排教学大纲内容时,要积极寻找突破口。例如,以原有教学大纲为参考进行完善与修订,系统地制订更加科学的水彩画语言研习课程教学大纲。

(2)收集国内外名家作品,以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临摹范本,为学生呈现丰富的绘画作品,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学生通过临摹不同风格的作品,艺术修养会随着眼界的提升而提升,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会随之丰富。但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水彩画并没有很深的认知,对范本的选择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范本进行临摹与解读,就成为教师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3)利用PPT进行教学和作品展示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将多媒体素材加工、制作成PPT,能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PPT能够节省授课时间,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使课堂教学形式更为多样化。

2.探索教学方法

(1)在临摹画作前,学生应该详细分析画作的创作背景及手法,更加深入地了解画作的风格及语言。这就需要教师在水彩画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让学生在动手创作前对色彩理论知识有所认知,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2)高校美术类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可以为学生带来显著的启发效果。换句话说,教师的示范技能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学习,与此同时,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说服力,使学生对前进的方向更加明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完成作业,为学生进行示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教师的示范作用,对提升学生的创作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3)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素材,学生针对素材进行练习,通过模仿名家作品,使学生了解他们的绘画语言。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还要对作品有充分的认知,清楚它如何从素材转变为作品,充分认知水彩画呈现给大众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语言。与此同时,针对同一素材师生可同步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处理素材的能力,以及教师的创作思维理念都会更加鲜明的表现出来。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对比自己的绘画处理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对提升学生的绘画语言认知能力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4)课程进行的最后一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通过实际体验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为学生的创作提供灵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绘画语言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能够通过作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感。

(5)学习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将各自的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进行互相评价,可以依照“绘画者自身评价、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点评”的顺序来进行,使学生从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绘画语言。讲解理论、课堂示范、共同完成作业,这些都是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学生而言,课堂练习、体验生活、师生评价能够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构建完善而又有效的教学体系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校水彩画教学的改革创新

1.创新点

(1)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绘画名家的具体情况和作品创作的背景,教师要进行详细介绍。在介绍过程中,学生就能够逐步加深对名家作品的理解,最终会对画家的绘画语言及创作风格有一定的认知。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最初的临摹到对艺术有所感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用同样的素材进行练习,教师创作的过程也是学生直观感受的过程,对学生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4)针对同一素材,在练习的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运用两种以上方式表达绘画语言,让学生通过大量练习,积累丰富经验,有效巩固绘画语言知识。

(5)在研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积极进行互动交流,教师积极示范,学生直观感受,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2.预期效果

(1)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项目实施得到了有效加强。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名家的绘画作品,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绘画兴趣,不同的作品可以使学生有不同的思考,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会因此得到提升,视野会随之拓宽。

(2)学生能够初步形成个人绘画语言。在练习、临摹优秀水彩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灵活应用绘画语言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进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结 语

在水彩画专业教学过程中,水彩画绘画语言教学方式改革是最为关键的内容。事实证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富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绘画语言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梦璋:《水彩特殊技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及评价》,《艺海》2008年第4期。

[2]杨特文:《继承传统与充分借鉴——研习意象水彩画的点滴体会》,《艺术教育》2008年第8期,第107页。

[3]韦俊平:《高校水彩画绘画语言研习课程教学方法探索》,《美术界》2018年第5期,第72-73页。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