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也随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通过习主席讲话中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分析了其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影响。

[关键字]平“语”近人 对外汉语教学

基金项目:西安工程大学校级项目《平“语”近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影响研究》。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发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言论,引经据典,展示出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2019年6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圣彼得堡出席接受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仪式时,在致答辞中表示:“教育合作是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渠道”。习近平主席的言论极大地提高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地位,增强了对外汉语学习者为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的积极性。

平“语”近人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的进步与对外汉语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积极利用习近平主席语言典故武装自己,提升自身思想觉悟与表达。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典故,体现了其特有的语言风格与思想魅力,对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基本要求,规范了对外汉语教师的上课行为,凸显了对外汉语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彰显了对外汉语教师的崇高理想。

1.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要求。“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引自习近平《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的致辞》),不仅寄托了习主席对孔子学院继续秉承“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的校训,为传播文化、沟通心灵、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深切期望,还凸显了教师的应尽之责,是全世界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要求。

2.外汉语教师的上课行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引自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强调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对外汉语教师在引导外国朋友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做到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把正确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授给外国朋友,做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

3.对外汉语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引自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对“传道、授业、解惑”有了新的解释:“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知道“传道”,这个老师就算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又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汉语知识,解决外国学习者问题和困难的同时,更要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突显中国文化的精神。

4.对外汉语教师的崇高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引自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应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并且坚守正道,追求真理,不应仅以养家糊口为目的,而应加强自身修养。

平“语”近人对对外汉语教学对象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对象也就是“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都可称为对外汉语教学对象。习近平主席在世界舞台上的各类讲话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身体力行,吸引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对汉语充满学习兴趣的朋友,同时对对外汉语教学对象认识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1.认识了解中国文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引自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谈到了文明的多元化、多样化的问题,说明“文明是多样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我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如若一枝独秀,就算再美也是单调的。因此,通过对外汉语教学平台,能够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学对象如园中百花尽情绽放,让全世界人民认识我国优秀文化,感受我国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还能吸引各国人民学习和研究我国优秀文化。

2.学习中国文化。“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引自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重申了文化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重要性。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5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种宗教,这就意味着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本身就存在差异性,不同民族和习俗、不同历史和国情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引自习近平《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的主旨讲话》),指出抱有共同信念,合作共赢,才能跨越空间的阻碍,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你我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截止到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并有注册学员210万人,这些都向全世界中国文化爱好者及学习者传达了一个理念,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对外汉语教学冲破了距离约束,不断提供学习机会,积极推动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认同中国文化。“德不孤,必有邻”(引自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表达了道德感召力的自信,中国优秀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教化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必定会让对外汉语学生产生心理认同感,发自内心的积极学习,并最终转化为我们的文化挚友,文化毗邻,真正认同中国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引自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出自民族英雄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享誉世界的辉煌文明。这里是充满多样性的区域,各种文明在相互影响中融合演进,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因此,对外汉语学生要心胸宽广,才能坚韧不拔。我们只有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共同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多元共生、包容共进,才能推动世界的繁荣与和谐。

平“语”近人对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影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确定的情况下,研究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进行。习主席的经典讲话中不乏对经典俗文俚语的引用,深入浅出地表明了他对时事的看法与态度,同样对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理论与实践的启发。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引用),指出无论多么庞大的工程,都是从基础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我们绝不可以忽视任何基础建设,同样也指出基础出了问题之后产生的巨大破坏力。这就提醒对外汉语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强调是必不可少的,其应该作为课堂的首要内容进行讲解。

“十个指头弹钢琴”(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引用),提到做事情要全方位考虑,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其他各个方面的工作,学会综合平衡,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引导全局。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利用系统思维,全面了解学生,协调各方情况,适当控制难度,突出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尽量减少矛盾和问题,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引自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指出各国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也只有学生接受课堂教学后才能真正感受到。因此,教学目标应随着教学过程不断进行完善。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引自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指出发展过程中既要认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根本道理,又要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期待学生得到的学习结果,但在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因此,制订教学目标要循序渐进,重点解决课堂教学问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引自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讲话),指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以形成共识和合力。这种观念的产生和中国农耕为主的社会结构有很大关系,单位时间内投入的劳动力越多,日后的产出和收获就会越来越大,所以“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通过汉语结合在一起,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理想目标。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单纯的个体存在的,而是个体要融入整体中,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紧密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团结的力量。

平“语”近人对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对外汉语学科的发展核心。习主席的讲话中也有不少劝诫学习的经典语句,值得师生思考和借鉴。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引自习近平《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强调事物的普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发现并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正确、合理地处理事务,轻松前行,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尊重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的放矢,面对教学不能抱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心态,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学生的上课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点。教师只有长期观察和积累,掌握教学规律,才能驾驭好复杂的课堂局面,处理好相应的课堂问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自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方法,将学习变为一种乐趣、一种追求或一种爱好都是积极健康的学习方式,要避免“学一会儿”或“学一阵儿”的学习心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任务教学法或认知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调动起来,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也能充分体验教学的乐趣,达到“教学相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引自习近平《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学习是一个长期付出劳动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而应由浅入深、先易后难,以达到滴水穿石的效果。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循序渐进,督促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复习当天所学,一步步积累最终有所收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难点或重点问题要讲透讲清,不能浅尝辄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讲授和学习汉语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自然就会行千里、成江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引自习近平《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思考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看课本,机械地阅读、简单地浏览、被动地接受,而不进行引导分析,再有趣的汉语知识也难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应通过“视听法”“听说法”“功能法”等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转为系统的、相互联系的知识,鼓励学生自行总结课堂教学内容,思考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不但有“温故”之效,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引自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提出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结交学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强调学习应该注重碰撞交流。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工作领域,个人经验、知识积累、政治阅历都不同,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机会。因此,课堂教学中总有关于汉语知识的小组讨论或提问环节,课后也有小组竞赛,这就给予学生充分地学习借鉴时间,使其通过课堂教学,传递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引自习近平《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读书是学习,实践使用也是学习,而且还是更重要的学习,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达到知行合一。“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对外汉语知识传授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和使用课本知识的机会,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通过“自觉实践法”“认知法”“任务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结 语

优秀历史典故是古人的智慧结晶,用来解释现行方针政策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对对外汉语教师及学生来说都是需要理解和学习的。本文通过研究习近平经典话语,剖析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的影响,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撑。同时,学习习近平主席用典的方法,对于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树立文化强国的形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佘双好:《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年第5卷第2期,第151-160页。

[2]王旗:《以“典”入题意趣深》,《语言文字报》2019年3月27日,第3版。

[3]柳哲:《活学活用〈习近平用典〉》,《中华读书报》2015年4月8日,第8版。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第65-96页。

[5]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第16-52页。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