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美好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学校的全面改薄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空前完备。那么,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美好学校的样子吗?似乎是,似乎又不是。近期读了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感受颇深,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一所美好的学校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优越、基础设施的完备,还要有精神内核的完美。原来,真正美好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

一、学校组织机构应是简约而不简单的

现在的每一所学校的科室都要配备正副手3~5人不等。这些科室的成员都是兼职学科教学的教干,但对于所教学科的常规教学工作大都是浮在表面上,很难找到一个兼课教干能够“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

其实,在他们成为教干之前大都是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当他们由“骨干”变为“教干”之后,分管的工作多了起来,有的还要兼任数职,主要精力也转为学校的管理工作,而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教学则退居次要位置。这样对本学科的其他教师不仅起不到引领作用,相反还会产生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正如佐藤学所说:“越是分管细致、组织和机构复杂的学校,教师对于全校事务的责任感越是薄弱。陷在各项分担的事务和会议中,大家开会时只想到自己的任务,对他人的工作毫不关心。这种复杂的组织和机构不但把每个人的工作分得零零散散,而且削弱了大家对集体的责任意识。”(P62)所以,好的学校应该优化学校组织机构,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精简会议,“采取一人分管一项事务的方式”,(P66)“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有当真正需要多个组织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时才会开会协商,这样可以增强大家的责任意识,减少学校杂务工作对教学工作的冲击,使“教干”真正回到教育教学工作上来,发挥他们教学“骨干”该有的作用。所以,学校应“毫不迟疑地简化学校的组织和机构”(P63)。

二、校长应是立足大局且关注课堂的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境界高低决定着学校的境界高低,校长的站位高低决定着学校的站位高低。但现在的许多校长境界和站位都不是那么高,他们少有提及学生的学校生活是否快乐和幸福,更少提及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内容。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学校,首先要改变的是校长。佐藤学教授指出改革“最大的难关是校长。如果校长对学校改革持消极态度,那么就算用了三年,最终也是徒劳,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任校长身上。那样的学校即使到了第四年、第五年也可能仍然维持在第一年的水平。反过来,如果持积极支持态度的话,这个三年的计划无论在哪个学校都是行得通的”(P50)。

校长如何关注课堂,如何改变课堂?佐藤学教授在书中给出了“三年改变学校的方略”,即第一年建立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通过这么三年的持续实验推进,学校就会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了。这一方略为学校改革提供了成功路径,很值得学校借鉴。从学校的现状看,作为学校领军者的校长,任务繁重、工作繁杂,面对这些,需要校长具备改革的勇气,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实现由关注学生分数到关注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转变,由关注教师教学成绩到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亲力亲为的勇气和决心带领教师走向教育改革的前沿。

三、教室应该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指出,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教师上公开课的体制。长久以来,我们的学校也都在搞教研活动,也在安排教师上公开课,并且有组织、有安排、有记录,从备查材料上看工作做得扎实、细致,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呢?与该书中阐述的实验情况作对比,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我们的教室是封闭的。如果想听某位老师的课我们要提前打招呼、提前安排,否则就是不尊重教师,不礼貌的表现。二、我们的公开课活动是过程性的,这一活动结束之后,就不会有下文了。三、举行公开课的老师是指定的、被动的。这样的公开课只是为活动而活动,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所以,我们要走好第一步,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教室的大门打开,谁都可以去听、去学。其次,要建立公开课长效机制,每年要开展多次公开课活动,在课后的公开讨论与反思上投入更多精力。再次,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所有教师不论长幼都要举行公开课开放自己的课堂,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建议,勇于指出别人的缺点错误。

佐藤学指出:“教师通常对于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是极度反感的,然而指责起别人的工作来却言辞有加。这样的陋习使他们本身的学习态度出现根本性的欠缺。”(P73)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陋习,引领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共同建构一种相互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使学校的改变成为可能。

四、课堂学习是真实的发生而不是虚假的热闹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提倡“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P19)。这样的教学首先表现为在教室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构筑的是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承认。所以,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这样的教学环境是温馨与和谐的,这样的学习是真实的。反观我们的教学,许多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当教师把所要讨论的问题抛给学生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产生的都应是教师需要的答案,而少有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难以得到真正的实现。

其次表现为倾听,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反复强调倾听的重要性,他认为不仅要倾听教师的讲述,而且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照自己的想法、接纳别人的观点甚至是其他的未知的东西,这样所发生的学习才是真实的。回到我们当下的课堂,教师们注重的往往是学生的发言,尤其在举行公开课或赛课时,授课老师很少有人提到“倾听”二字,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处于何种状态、达到何种程度不得而知。要想从这种表面的、虚假的热闹中走出来,就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再次表现为教师的活动,不仅要运用恰当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表述出来,还要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P23)。师生之间产生共情共振,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P59)。当我们与全体学生即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整体(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这样的课堂学习才会真实发生。

五、学生是活泼幸福的而不是严肃呆板的

书中提到的小千谷小学,一进校门,“迎面扑来的是学生的声音:‘欢迎到我的学校来!’听到学生喊‘请来我们教室啊!’真是无比高兴。学生的心情是真诚的、坦率的。在十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地生活的学校里,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坦率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P125)。读完这段话,一幅美好的校园景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生活在这样的学校里,孩子们是一种怎样的幸福体验!学校是“我的”,教室是“我们的”,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生活在幸福的校园里,孩子的生动活泼来自于学校与老师们创造的和谐温馨环境,有了对学校与老师的认同感,才会有幸福感。反观我们的学校,追求整齐划一、安静有序、严肃呆板。课间不能“打闹”,课堂上不能乱“发言”,就餐时间不能交流,学生的情绪无处安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如何能表达出来?这样的校园环境让原本活泼的孩子失去了对学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改变,让学校成为校长教育情怀施展的地方、老师精神成长的地方、学生生命精彩绽放的地方。

在核心素养时代,学校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改变,更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改变,实现外部环境与精神内核齐飞,为学生创造美好的校园。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南县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