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着重探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哲理教学环节学生主体地位如何落实,从教学互动、理例结合、学生指导、适当留白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开阔、自主意识强,课堂教学中若只注重说教而忽略他们的主体地位,不仅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对开展教学极为不利。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培养其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落实其主体地位,使其愿学、乐学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下面就以《哲学与人生》课中哲理教学环节为例,谈一点关于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体会。

一、创设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古人云: “亲其师,信其道。”这就是说,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知识认同与情感认同。为此,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欢快、民主的氛围中与我们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我认为,哲学教学最好进行开放式教育,以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起他们的参与行为。如在讲“联系具有普遍性”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联系是普遍的,那么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这种说法对吗?请举例说明。”学生七嘴八舌,争得面红耳赤。几分钟后,我再提问时,学生的观点达成一致: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并不是说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客观的,有条件的。随后,我又举出俗语“乌鸦叫丧,喜鹊报喜”“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例子让学生分析,学生很快就解决了问题。一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我也觉得非常轻松。

二、理例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

哲理比较抽象难懂,因此理例结合教学法就成了哲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也是落实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必然产物。职中学生受知识结构、社会阅历、个人兴趣爱好等限制,认识事物比较感性,如果我们只是用单纯的专业知识去灌输抽象的理论,根本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与互动心理,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了。如果我们能结合生活事例辅助教学,不仅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而且能使学生更直接有效地获取新知,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也有帮助。如在讲“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时,学生觉得“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还要怎么‘一分为二’啊?”针对这一疑点,我找了几个同学让他们说出并板书自己如何看待上网,想到啥就写啥,总之写出自己的心得,写完后我让大家讨论:同学们在黑板上所写的都对吗?学生兴趣大增,各抒己见,分析得头头是道。课后,同学们反映说:“这堂课收获真不小,不仅解决了疑点,拓展了思维,大家一些错误的‘网络观’也得到了纠正。”

三、善教有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形成自学习惯,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不教”的目的,这不仅是德育课教学的追求,也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归宿。课堂上,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分析教材案例、读小栏目、读时政,引导其对教材内容自我解读,同时再联系日常生活和热点材料进行学法指导,并辅以练习题加以巩固,举一反三,学生逐步就学会了如何自我获取知识。如在讲“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时,我把“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这一观点交给学生论证,我给他们的提示是:借助教材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没想到学生论证时,提到了“狼孩”,还提到了《鲁宾逊漂流记》中的鲁宾逊及鲁宾逊后来的仆人“星期五”,并在最后还说到了自身,讲得非常透彻。

四、适当留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作为标准。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精讲教学内容,做到“讲是为了不讲或讲得更少”。这样既减轻了我们的上课负担,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探究,其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也调动起来了。对教材中较易理解的内容,比如因果联系的表现形式,人生价值观中理想的含义、种类及作用等内容,完全可以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无需一一讲述。

总之,“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将教师从传统教育的课堂中解放出来,我想这应该就是教育的最佳境界。

作者单位 陕西省眉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