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不仅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还给我们指明了一条稳健发展的可行性道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以中小学教育改革作为基本切入口,把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现当代中西方先进文化成果融为有机整体,循序渐进地推进全民素质教育。

在此大环境下,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的分量。本文以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古诗文为例,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古诗文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经历挫折而依然百折不挠的积极进取精神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谁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古往今来,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与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人要取得伟大的成就无异于痴人说梦。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的日益富裕,人们对子女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多少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不知道什么是生活的艰难,什么是人生必经的磨砺,我想这是因为挫折教育的缺失,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玻璃心”泛滥:因为与同学产生了一点小摩擦,就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或不被别人重视,就惴惴不安,甚至抑郁;因为被老师或家长批评了几句,就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

翻开古诗文,回归经典,看看古人与之天壤之别的境界:屈原为了伟大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王勃受挫而旷达依旧,“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苏轼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陆游看破生死、胸怀坦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古圣先贤志存高远、愈挫愈勇、不懈奋斗的坚强意志与百折不挠的高尚品德,哪一个不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呢?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祖先留下来的这些宝贵的精神食粮,给现代的孩子“补补钙”,让他们一个个活成顶天立地、铮铮铁骨、真正对生命负责的人!

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

中国的文人总是善于思考的,见景生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方法:如汉乐府《长歌行》中看到落在葵叶上的露水就想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则告诉我们人生苦短,生命有限,要珍惜眼前;看到了月亮,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想到了人生短暂,宇宙永恒;周敦颐看到亭亭玉立的荷花,就想到了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达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性;杜甫的《咏怀古迹》通过对史实史事的评论,表现自己大济天下苍生的伟大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语言深沉,意境深远。通过启发教育,让学生学习这些诗文,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思想的广度和深度、珍惜大好青春奋发图强等,无疑是有启发价值的。

三、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与担当精神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诗经》开始,《无衣》篇秦人的团结友爱、一致对外、协同作战,表现出的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揭开了我国爱国主义诗歌题材的序幕;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把对祖国的热爱外化为对人民的悲悯情怀;孔子为了天下的太平和人民的安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有着浓重的英雄主义色彩;到了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达观,给广大知识分子安身立命提供了一条圆融变通的处世道路;而杜甫则是把忧国忧民的情感发挥到了极致,在自己已经贫病交加、垂垂老矣、孤独无依之时,仍然吟唱出了“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慷慨悲歌;还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执着信念;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激情呐喊;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无一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可以说我国关于爱国主义的诗文灿若群星,举不胜举,引导学生对其反复吟咏、用心体味,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及他们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精神。

除此之外,古代诗文还表现出对亲情、爱情及友情等美好情感的歌颂,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这些对丰富学生思想、引领学生智慧、提升学生道德、美化学生生命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教师要科学引导,循循善诱,让学生真正从古诗文中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 西安市临潼区徐杨高级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