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开设的课程之中,体育课程占据着重要位置,是高校教学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做好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提高高校教学效率与整体水平,进而实现新时期高校人才教学培养的目标要求,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新时期适当引进新型教育理念,把创新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提高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本文主要对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能够进一步促进课程的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发展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在既定时间内,体育课程教学所期望的效果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与方向,也是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估的主要依据,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作用。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就是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强身健体,同时适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这些都太过笼统,并不具备较好的层次性,各项之间尚未得到明确分层,也未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社会发展及人们对体育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此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也应适当进行创新与改革。

2.内容未与时俱进

当前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很多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满意。就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而言,太过重视整体体育学科的逻辑性结构,虽使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有序,但也导致教学内容因循守旧,开放性与现代性严重不足。部分教学内容太过落后,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脱节,即田径与体操等竞技类的项目根本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与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导致体育运动项目的娱乐性逐渐丧失。长期以来,在大学时期开设体育课程内容大体上与小学、中学时期的相似,即跑步和打球等。尽管一些高校已经将体育课程实施分科分类教学,同时实施体育选修制度,但是内容依旧需要进一步多元化和丰富化。当前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备受学生质疑和反对,使得学生渐渐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开始厌烦体育课。而体育课程教材太单一,缺乏地域性教材,课外活动教材也非常少见。在编写体育教材时,过于重视稳定性与传统性,没有充分考虑课程的科学合理性与后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培养。

3.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包含运动技能传授模式、身体锻炼模式、运动技能与身体锻炼相结合的模式,其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都千篇一律沿用了传统教学方式,即灌输式教学,十分重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安排,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降低。这些模式都存在明显不足,其中运动技能传授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身体锻炼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体育素养。运动技能与身体锻炼相结合的模式,依旧有待进一步探究教学过程结构与运动负荷规律的相符性,以及训练内容与教材、教学结构之间的联系。

4.课外活动少

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课外活动相对较少,学校正规组织的活动也少。大多时候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缺乏有序性和完善性,而且还未适当约束学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其中少数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也缺少一定的认知,主动参与意识较差,再加上高校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缺乏课外活动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锻炼的意识与能力。

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原则

1.持续性原则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基于长远制订完善的改革规划,使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保证其实效性与高效性。在深化改革中还需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与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提高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健康进步。教学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将其作为长期工作进行,同时适当引进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促使教育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得到贯彻落实。

2.适应性原则

课程教学深化改革应积极关注改革工作的具体落实及与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工作实际需求的相符性。在教学改革中需要充分了解当前高校学生的详细情况,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等特性,适度调整体育课程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进而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教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兴趣,进而为落实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力帮助。

3.全面性原则

就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而言,应保证全面覆盖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要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品质等,保证教学改革有序开展。这样一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工作才能够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同时进一步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多元化需要。

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

1.教学管理改革

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管理进行创新改革,能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高校在继承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还应引用科学的教学管理途径,使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做到与时俱进,教学管理模式优化,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与质量。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管理中应合理利用科学的方式,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教学管理氛围,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通过网络技术,精细化管理教学中的人力、财力、物力及信息等,使教学管理工作得以协调发展。基于思想角度转变教学管理理念,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求知、锻炼、协作,以适应体育课程教学的社会化与市场化要求。充分发挥人力作用,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其潜质全面激发出来,实现体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总而言之,想要长期深化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管理体制、方法、内容,必须构建完善和规范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做到与时俱进。

2.教学模式改革

对于现阶段高校既有的教学模式而言,其中主要实施的模式是选项课制、主副项制、俱乐部制,总体上来说是各有利弊。为了促使大学生充分意识到体育课程对自身身体素质的影响及作用,并让大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课,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教学模式整体改革,采用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能够有效满足现代大学生的体育服务需求。高校应就自身实际情况与体育课程培养目标,适度调整具体时间与内容。

3.教学内容改革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专业更加全面、系统、深入,而非专业则要求比较低,内容也相对单一,高校就自身办学理念与侧重点不同,所设的内容也明显不同。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应遵循学校实际情况及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满足大学生的体育课程需求。专业的体育课程内容需要与世界接轨,而非专业的理论课程内容则应侧重于人体运动学、体育文化等,实践课程内容应侧重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与素质。

4.教学方法改革

最具借鉴意义的教学方法是植入式的健康体育课程,基于游戏心理学理论,以集体游戏为辅助,促进学生的思维认知情感与行为,提升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特殊设计的规则场景与难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以游戏中所包含的运动文化体验为载体,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运动认知,这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素质、调整心理状态、形成独特的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高校体育课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必须多元化设计课程,全面完成课程任务,通过体育游戏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素养。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实时转变,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才能够使学生拥有真正的愉悦与轻松。

5.教师素质的提升

在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单纯满足专业领域内技能与知识学习的教师,根本无法从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进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可以通过管理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等交叉学科领域知识对教师进行个性化与服务化培养,使其成为主流。因此,高校应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参加继续教学和深层学习的平台,完善教师晋升与评估机制,把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中进行合理规划。

6.教学评价改革

构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就是对教师与学生最客观、最公平的待遇。高校体育课程并非只是获得学分即可,还应将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上所学的东西真正体现到考核体系中去。教学评价机制的深化改革应遵循客观、公平、合理及以人为本的原则,每项教学内容都需要具体制订相应的阶段性学习目标,目标检验则应通过教师适当设计的体育游戏开展,从而使学生通过体育游戏完成体育课程学习。对其中完成目标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学生也应给予适当鼓励。在每学期制订三次阶段性学习目标考核最为合理,期末不需要再另行设置考核时间,把学期阶段性考核奖励累积起来算入总考核成绩。此考核方式能够详细全面掌控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有助于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师的教学评价则应对学生或其他教师进行综合评估。

7.教学平台改革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与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体育课程教学主要是利用系统方法,把教学理论转换成教学环节,对其进行具体规划的系统过程。在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下,信息化技术从整体上为教学带来了全面改革,积极关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的支持,有助于促进体育课程教学的稳定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发展,体育课程教学应使学生在网络获得必要的体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等,信息媒体的发展也直接为体育课程教学指明了新方向与发展前景。

结 语

在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要与时俱进,实时创新,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规范课程教学管理,适当调整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完善教学评价,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客观性,同时构建健全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呈现全新的教学理念,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意义上为学生提供终身体育服务,实现学生的健康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新桥:《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策探究》,《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第3卷第15期,第7-8页。

[2]阎西萍:《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商情》2011年第10期,第34页。

[3]刘晓莹:《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策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31期,第137页。

[4]晓梅:《新形势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策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12期,第155-157页。

[5]孙吉旺:《新形势下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当代体育科技》2016年第6卷第18期,第1-2页。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