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期,文化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因此,把红色文化切实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政教育 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 价值 实现途径

课题: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关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18XHGZ-03)。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挥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让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

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

其一,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中国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是共产阶级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两者有机结合衍生的产物。所以,在革命历程中,渐渐形成了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是我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传承并发扬红色文化是培养良好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其二,红色文化还具备一定的政治教育功能,在红色文化中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可以凸显更加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理念。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对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与革命精神有着良好的作用。其三,红色文化还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在现代化经济结构中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红色文化既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又是主要的经济发展资源。

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的价值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

红色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弥补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缺陷。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其中大量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人和事,都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最佳题材。在战争时期与建设时期,井冈山精神等红色文化是民族精神中最珍贵的思想文化精髓。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以课堂讨论、音视频播放、革命故事讲座等形式向大学生传授爱国主义思想,使红色文化植根于学生思想,能够有效教育并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可以依据当地红色文化,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并组织学生参观,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

2.有利于进一步消除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是现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时代特征与大学生实际状况,深层挖掘并合理利用红色文化,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感,能够更好地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的渗透,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有效消除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3.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两者融合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如雷锋、孔繁森等为了人民利益而牺牲的英雄典范,为所有人树立了榜样,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应合理利用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集体主义与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学生,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

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的途径

1.优化教材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适当结合红色文化,尤其是在教材编写时,应该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材中。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资源,还可以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选取最具典型代表性的、地方性的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在教学活动中传承红色文化,可以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能够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正确的、积极的价值导向。高校相关领导与教师要进一步重视红色文化传播,提高红色文化教育质量,在教学、教材中融入红色文化,以教材优化为辅助,将红色文化分散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同时,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占据高校思政教育阵地,促使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活动得以传承。

2.建设红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理想信念的主要载体,高校以校园文化标语、展板等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念。另外,红色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应通过大学生的大众化角度进行,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文化形式,体现红色文化的真正魅力,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红色文化建设与传播还需创新优化,进一步占据思政教育的最高位置。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应切实融入一定的现代化元素,满足大学生对积极向上、健康正向文化的多层次需要。

3.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新时期,各种文化思潮开始大肆衍生和发展,西方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等思想流入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积极奋斗和创新发展的热情。互联网平台不健康的内容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红色文化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方式主要是传输理论知识,此方式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难以实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素质的目标。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使其能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转变成综合能力与素质。高校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从理论和实践等角度进一步还原红色文化。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红色文化的教学设计

1.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实践、教育扩展

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融入红色文化,实现体系与机制的协同创新,能够有效改变传统理论教育方式、教育目标及教育实践活动匮乏等问题。高校应以思政教育改革实践为依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以培养具备思政理论知识、意识与价值观正确、思想品质健康的大学生为目标,逐层推动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教育实践项目总体规划落实,教育内容深化扩展,构建完善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就根本而言,目标、方式方法、实践、扩展所组成的教育环节是指导红色文化教育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2.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探索、教学素材选取

高校主要是根据教育部门颁发的思政课改革方案确定大学生必修主干课程,即原理课程、纲要课程、概论课程、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防止课程内容出现重复,高校应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创新中心,实现跨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统一及课程教学大纲的协同规划,并根据课程的独特性与红色文化之间实现有效衔接,共同探究相应的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方法。

高校可以把《毛泽东选集》中的《实践论》等红色理论文献融入原理课程教学设计中,进一步采用理论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论与反对教条主义等教学专题探讨。在概论课程中,开设论人民民主专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等教学专题,以此对体验式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分析。在纲要课程中,开设论持久战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等教学专题,对案例式教学方法进行详细探究。在基础课程中,开设井冈山精神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等专题,深入探索红色文化情景剧角色模拟教学方法。

3.思政教师、党团管理人员、辅导员、红色文化专家

高校应将教师队伍明确认定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力量,切实依据专业学科与课程内容,着力推进基于红色文化专题的红色教育,为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全面发挥党团管理人员的宣传作用,创造校级红色教育平台与载体,持续组织红色文化活动,组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另外,高校应与各学院辅导员联合起来,在课外成立红色文化教育协会、红色文化中心等各类社团。高校还应定期或不定期邀请知名红色文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能够更真实地感受红色文化的强大力量。

4.思政课堂、校园文化、红色文化网络开发

高校应以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持续举办红色文化校园专题展览,拓宽红色文化校园传播途径,评选红色文化传承积极分子,积极创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此外,高校需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建设实践基地,还应在校园网中增加红色文化阅读专栏,打造红色文化网站与思想品德教育网站,通过教育空间的紧密结合,构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结 语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应积极、向上、健康,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贡献,但当前西方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对此,高校应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供有力帮助。这就需要高校在思政教育中适当融入优秀红色文化,合理选择红色文化的传承途径,建设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与水平,实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红英:《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的实践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35期,第99-100页。

[2]舒前毅:《依托红色文化创新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第23-26页。

[3]张坤、李杨、冯译冉:《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领导科学论坛》2017年第11期,第82-84页。

[4]曹庚祥:《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4卷第3期,第140-141页。

[5]敖叶湘琼:《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合理运用再思考》,《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年第4期,第10-12页

[6]鲁全信:《论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钦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28卷第7期,第51-54页。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