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巴特尔曾经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胆小、孤僻,在奶奶身边长大,不懂得和别人沟通,这是一个典型的自卑感很强的孩子。后来我发现,他很会做值日,在别的孩子都不能正确地做值日时,他很快成为大家注意的焦点。所以,每次我都会刻意地去表扬他的值日工作,用赞美的语气与他分享工作的成果,这时他自信极了。后来,慢慢地,他不孤僻了,有了很多朋友,而且成为了我的得力小助手。

我想,无论哪一种认可,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未来的人生坐标。我们的一句激励的话语会成为孩子耳边最悦耳的音乐,让他们的人生旋律美妙、和谐起来。

还有这样一件事情,让我从细微的动作中感受到爱。那是我刚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的第一年,一次家长会后,班里的一位学生家长来感谢我。她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情:她的孩子从小就非常任性,什么事情自己都不能独立完成,开学初的时候连装书包这样的小事都毫不例外由他人代劳。可是有一天,孩子变了。一天中午她回到家看见自己孩子在叠衣服,全家人都惊讶地站在他的周围,看着他笨拙地练习拉上每一件衣服的拉链,拒绝任何人的帮忙。

后来,孩子说有一天放学,他穿上衣服就往外跑,被我叫住了,那天天气很冷,我为他拉上了拉链,对他说,“孩子,你一定自己会做这件事情,对吗?”于是他就决心做好自己能做的小事。说到这,孩子的妈妈掩饰不住自己的激动告诉我,孩子现在已经可以自己收拾书包,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了。这件事虽然很平常,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只是从关心孩子身体健康的想法出发,做了那样的事,说了那样的话,居然给了一个孩子如此大的感动和如此大的动力。其实,这就是爱的力量。

爱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的传递往往是在日常琐事中完成的,父母与子女的情感建立往往就是这样。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需要“有意”地发现、寻找、创设“有情”情境,运用超乎于父母兄弟的爱、富有更多理性的爱,去感染学生,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为他们形成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打好基础。

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们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地深深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到了,笑眯眯地送上一张贺卡或者说上一句“生日快乐”;在课余,与学生一起说说他们的课余生活和感兴趣的话题……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止把我们当做老师。

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必然,“有情、有意、有恒”的爱的教育是达成此目的的重要途径。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让我们用爱的教育扬起孩子心灵的帆!

作者单位:西安经开第一学校(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