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回望20年与语文携手走过的日子,我想起李汉荣对精神天空的这份向往和执着。多少个日夜,我也在语文的道路上,努力攀登我的南山,多少次听到成长拔节的弦响,苦和累、快乐和幸福,都被沉淀的岁月调制成一杯浓郁的咖啡,留下奋斗的芬芳。

笨鸟的起点:从无知到有知

1999年,刚毕业的我被分配到一所乡镇初中任教。缘于从小对教师的崇拜和向往,我带着成为一名优秀老师的梦想踏上讲台。就在开学后的第二天,一位女教师的饭后闲谈飘然入耳:“上那样不知名的学校,文凭又低,能教得了初中吗?”这位教师的质疑让我觉得芒刺在背,我像做贼一样匆匆逃离了现场,那颗火热的心瞬间掉进了冰窟,我陷入了迷茫和沮丧中。目标很高远,可我却在低头中审视自己的浅薄,发现皮囊下包藏的“小”。不久后的一天,我有幸去县城小学聆听张载西教授的报告,“空无一物的袋子是无法站立的”,那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地撞击着我的心坎,给我迷茫困惑的起点阶段竖起了一座路标。培训期间,城关小学几位优秀教师精彩纷呈的示范课不时冲击着我的思想,当时,我唯一想到的就是要像他们一样优秀,要证明我的低起点一样也可以跳得高。

回到学校,我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痛定思痛,列下了密密麻麻的学习计划。计划的第一条是读书,我必须靠学习来不断吸收和纳取,完成自身的进修,填补空空之腹。

从19岁到25岁的六年间,在经历过“深宵灯火漂白了四壁”的苦读后,我顺利地从自考专科读到本科,这段自考经历使我在学识方面增添了底气。这期间,我还订阅了各类教学期刊,分门别类地做读书笔记,制作多种多样的文摘卡片(包括教学设计金点子、创意板书设计、精彩导入语、作文范例等),读刊的过程,让我渐渐摸到点语文教学的门径,领略到教学艺术和智慧的魅力,更感受到一种前行的力量。我想,能否让自己的课堂也如此散发光芒?接下来的每一次平常备课于我而言都是路漫漫而上下求索的过程。沉浸之中,其乐无穷。记得教室窗外经常有个坐着小板凳偷听的龚心智校长,他那欣慰赞许的眼神,激活了我的教学热情,他说:“你的素质很好啊,有前途!”第一次汇报课讲的是朱自清的《春》,龚校长又充分地肯定我:“这女子潜力大,一定能成教学能手。”他满怀期待的眼神、语重心长的教导,给了我莫大的鼓舞,点燃了我教学生涯中的一盏明灯。

蝴蝶的蜕变:从浅知到深知

初为人师,获得学生的喜欢、同事的好评、领导的认可,我心里暗自欢喜,但我没有“膨胀”,而是向着课堂求新、求异、求深进阶。

那是一段充满奇思妙想的时光。我的创新出彩路第一步阶:着眼于板书,追求一点出彩。一课一课创意无限的板书设计让我尝到了教学的甜头。当我渐渐明白语文教学是智慧的教学,需要优化课堂流程,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流淌着生命的灵动这一理念时,备课思路拓宽了,我尝试着放眼整个课堂,着眼于流程,追求出彩。十几年前,我的这些创新做法如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赢得了一次次的赞誉。并先后获得校级、片区、县级、市级、省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我相信,只有不安于平凡、极富理想的心灵才能催生出一个个让人叫好的创意,才能尽情享受语文教学的技巧之美。

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我开始被邀请上公开课,语文课堂像一个变幻无穷的魔术师,不断生产出绮丽的画面让我迷醉。后来,当读到赵谦翔、王君、董一菲、黄厚江、余映潮、程少堂等系列《名师讲语文》丛书时,我发现名师的观点深刻地影响着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一种深深的愧怍和不安涌上心头,原来技巧之美绝不是语文之美的真正所在。在“创新设计”的赞誉之上,我真正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从教学技巧类的沉迷进入到对文本解读的深入思考,去实实在在地触摸语文的本质之美。我的教学成长到了第三个阶段:着眼于语言,追求品味出彩。

可是,究竟怎样能够着眼于语言运用呢?我陷入了瓶颈期。困惑驱动着反思,我反复在名师们的课堂实录里寻找答案,宁鸿彬老师《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于漪老师的《春》等众多课例拨开了萦绕在我心头的沉沉云雾,也揪出了深藏于肤浅课堂背后的病根:教参是我上课的依赖,以教参为准成为当时教学的圭臬。没有丰厚的阅读积淀,便只能在形式上下功夫;不在文本上多钻研,又何来个性化的准确解读?我决定从广泛阅读做起,从每节课做起,努力以厚重的斧头砍断课堂的冗杂和浮华。

低头看到坚定的脚步,抬头看到清晰的方向。2011年,我成为第一届省级教学能手;2015年,成为省级首批优秀学科带头人。这期间,幸得机会外出学习,聆听语文名家教诲,他们的智慧滋养了我的语文人生,令我茅塞顿开: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心中有本、有序、有章、有法,更需要关注学生,目中有人。理念被再次刷新,我的语文教学进入第四个阶段:着眼于学生,追求生成出彩。

一股股破茧而出的进阶之力助推我在大大小小的课堂里历练,从县里到市里,从市里到省里,从省级讲台到全国赛坛。2016至2018年,省教研专家们推荐我参加了全国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关工委教育部组织的课题现场课展评,分别获得一等奖,在全国名师大讲堂担任示范课,这三次面向全国的经历更让我刻骨铭心,一路走来,我已经很难记清经历了多少个伏案考量,甚至苦心孤诣的地步,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晓。但这些经历帮助我形成了自己婉约灵动的教学风格,也收获了对语文教学本质更多的参悟。

读书、实践、思考常常给予我写作的冲动,我一边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一边向课题研究深处漫溯,在主持多个国家级、省级课题的过程中,有近三十篇文章陆续发表于语文教学核心期刊。

蜗牛的奔跑:从少知到多知

攀登语文南山的过程,我的人生也在慢慢改变。2007年,在公开招考中,我以面试笔试分别第一的成绩进入县城一中。置身于这所在当地声望极高的学校整整十年,我的专业成长经历和心灵成长经历,都成为宝贵的财富。

我在择班择师的热潮中相遇家长极不认可的眼神之后,以全心投入的热情智慧带着一班的孩子驶向成功的彼岸,一炮打响。骄人的成绩给学校分班带来很多“麻烦”,家长们想尽办法将孩子塞进我的班级。在担任班主任的十年间,我先后兼任过教研副主任、德育主任、副校长,无论岗位怎么改变,我都不愿割舍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之情。从单纯的语文人成长为多角色的管理者,我发现自己已经将语文学习融入到班级、学校的管理之中,融入在了学生的生活中。我用勤奋的笔记录着教学札记、教育心得,这片纯净的天空下,我发现自己依然可以在忙碌中保持一种旺盛丰盈的生命状态。我对语文的理解,也在悄无声息地从教学走向教育中发生质的改变:语文具有育人的价值,学科老师要通过教学过程育出学生内在的能力和品格,育出对真善美的追求,育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并以此焕发出他们生命的活力,生活的激情和探索的精神。这更坚定了我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者的信念:以广阔的阅读视野、深度的思维认知、丰富的人文情怀、灵活睿智的教学艺术、全方位的能力素养做学生人生的点灯人。

大雁的梦想:从他知到我知

2018年,经过安康市教育、人社局遴选,我被调入了安康市教学研究室,开始了人生另一程修行——努力做能教又能研的新时代教研员。我迈开脚步,去课堂里生长,上示范课、做指导、承担不同专题的培训。为了研究学段衔接问题,我挑战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公开课;为了帮助老师成长,我像带学生一样反复完善设计、修改论文;为了使老师们拥有新的培训收获,我的公开课和讲座的专题从来不重复。大容量的内容挤满了每一个时间的罅隙。紧张、充实,力量也在倍增,在受益他人的同时,也让自己获益。

陶行知说,教学是“教师创造学生,学生创造教师”的过程,创造的关键在于一个“新”字,于漪老师的教学也始终追求一种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求变精神,认为变才能出新。回望二十年语文教学生涯,大师们智慧的光芒照亮着小小的我一步一步前行,如今,作为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建立了以“大雁文化”为核心的团队,本着“向美而行,向新而生”的宗旨,基于读书、研究、分享、示范四大理念,立足于“新语文”的教学主张,进行“梯度教学”方法的系列理论与实践研究,希望能够激活并带动全市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热情,培养一批眼界更宽、目光更远、修业更精、脚步更实的合作、分享、共赢的新时代语文教师团队。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教育教学的道路没有捷径可走,我能够做到的是一步一个脚印,以攀登的姿势,向着高远处行进,明媚自己,感染他人。

关山初度路犹长,初心犹在,梦想终将闪亮。

作者单位:安康市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