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广大教师寄予了殷切期望。

近年来,西北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腰杆硬、底气足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着力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这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创新教学形式,激发课堂活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新时代的思政课焕发青春的气息和迷人的光彩。

因为这个人,爱上思政课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张永奇老师讲课从来不照本宣科,能结合时事政治给我们讲授思政知识,并鼓励我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大家都很喜欢上他的课。”“我们班有个赵沛老师的粉丝团,他就是我们的偶像,讲台上的他知识渊博、口吐莲花,很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我特别佩服苟昭赟老师,他给我们分享参加全国思政座谈会的所见所闻,我和同学都感动得哭了”……提起自己的思政课老师,西北大学的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滔滔不绝。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对专业课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而对于思政课学习往往是被动的,要吸引学生,可以说思政课教师比思政课程更关键。学生对思政课是先要爱上这个人,然后才是爱上这个课,信这个人,才能信这个课。”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沛谈道。

学生喜欢的背后是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挖分析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改进。从2005年站上讲台,赵沛每年的教学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希望每年都有新突破,始终给自己加压,在‘不满意’中探索和尝试,努力做到内容新、案例新、语言新,让学生喜欢,自己满意。”

赵沛曾把搜集的粮票带入课堂,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计划经济”,也经常结合自身经历讲中国的发展变化。今年他开始尝试板块式教学,先是热点事件解读,再利用“微助教”让学生参与讨论相关问题,随后进行“答记者问”,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的欢迎程度超出了他的预期。

赵沛的努力让思政课堂充满了温度和生活气息,提高了学生在思政课上的抬头率,也赢得了学生的点头率,他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曾获陕西省高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展示一等奖,在网络上被学生评为“西北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2019年4月28日,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到西北大学调研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时,随堂听取了他讲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并给予了好评。

在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强教授看来,思政课教师要把课上好,自己对所教的内容先要“真信真懂”,还要“用心用情”“对己严格”。让学生能“抬起头”“听进去”,就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感到思政课不是经院式的,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不是从原理到原理的推演和说教。

在思政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因其理论抽象、概念艰涩、政治性强而显得“曲高和寡”,而王强却以“讲好故事,说清道理”的方式,让他的课堂“别有洞天”。

当下在年轻人中最流行的事情,王强都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他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为“叙事式教学法”,就是强调讲好经典故事、历史故事、现实故事和身边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体悟,引发思考,从而主动地在教师的指导下追溯、探索故事的指向及蕴涵的理论、原理,这不仅能激发学生追索知识的热情,更有助于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

“一条条枯燥的原理与现实结合起来,变得有了生命,我也由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学习者。”“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因为故事讲述与我们有了亲近感,当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后,觉得还是很有用的”……学生在学期末的听课感受中纷纷留言。

2018年,王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称号,他在坚守一线教学中所探索的“叙事式教学法”也被同行所借鉴和学习。在他的带领、鼓励和支持下,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构建了“一体两翼”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发挥特长,各尽其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自身素养的发展提高了思政课程的吸引力。

一群人的成长是守着“初心”前行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学校是否拥有未来的关键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齐钊副教授初上讲台时,就以成长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良师益友”为目标,希望自己所上的思政课能够具有更强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让自己的课程成为学生特别想听、爱听的思政课,切实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让自己在科研方面更上一层楼,同时以科研进一步反哺自己的教学。

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学校是否拥有未来的关键。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加强。教学上,建立教研部和学院两个层面的集体备课会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思政课“大练兵”,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在科研方面,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围绕教学工作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学院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召开学术会议,让青年教师了解学术动态,加强学术交流和沟通。

在西北大学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中的“教授说课”环节,杨洪、许门友、王永智、李建森等长期在教学一线的专家教授纷纷走上“练兵台”,为全体思政课教师讲授“精彩一课”,让青年教师获益匪浅。专家教授结合自身所授课程,围绕具体章节内容,从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与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说课”。他们依靠丰富的教学经验,以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引导青年教师学会把握大纲、吃透教材,学会结合自身所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我们从多个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省级、学校三个层次的培训外,还鼓励教师‘走出去’多看看,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走出陕西、去过深圳的教师,怎么生动地给学生讲解改革开放。我们认为教师有了开阔的视野才能让学生真正信你讲的内容。”王强介绍道,学院充分利用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的补贴,为教师提供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红旗渠、张载祠、韩城等红色教育基地和优秀传统文化基地都留下了西大师生的足迹。

有着近18年教龄的苟昭赟副教授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2019年,他作为基层教师代表参加了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苟昭赟认为,一个思政课教师和他的课程有着“命定的姻缘关系”。

“当你和思政课程‘联姻’后,如何用一生很好地走下去?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一个用心用情的程度问题。教师对他的教学内容要深入了解和研究,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他才有‘走下去’的内生力。他会选择合适的方式将他深加工的思政内容很好地传递给他的学生,学生也会一眼看出这个思政课教师有没有用心用情对待课堂、对待自己,这是装不出来的,这也是有没有保持‘初心’的表现。”苟昭赟说。

不刻意“取悦”学生,不制造“假热闹”,课堂内容有深度、有内涵,就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真正引领学生,这样的思政课是苟昭赟一直追求和探索的,他谈道:“我们学校的教师都很注重从课程的内涵上引领学生,我也清楚我的短板,不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所以我就只能在内容上比别人准备和融入得更多,在教学中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相互取长补短。”

“我们一线教师不是只看好自己教学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在学院的引领下,努力让自己和马院的大发展、思政的大格局相关联、相融合。” 在苟昭赟看来,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设了很好的“倒逼”机制,以网络慕课、公众号、移动课堂等贴近学生的多样平台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在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中多面开花。

把从事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志业,秉持初心,筑牢思政人的“一段渠”,深耕思政人的“责任田”,已经是西北大学思政课教师的共识,他们把立志服务党和国家、服务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师职业价值核心和人生价值所在,在教育路上携手前行,自我成长的同时也成就着学生。

以信仰之光照亮青春之路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

一幅幅山青水绿的自然美景以及洋溢着少数民族欢声笑语的节日掠影,还有众多触动味蕾的特色美食……当法学院大一学生杨畅代表小组用PPT展示家乡贵州的人情风物时,在座的师生心中产生了“一定要去大美贵州看看”的想法,这是西北大学副教授陈中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谁不说俺家乡美”学生参与互动教学环节的场景。

“站在讲台给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的时候,为家乡的美丽和变化而自豪。以前我总想走出去,现在回头认真审视家乡,看生自己、养自己的家乡,会有很浓烈的感情在里边,觉得自己以后还是要回家乡去的,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好。”杨畅说。

陈中奇介绍道,思政课要引领学生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的好青年,就要从他们关注的身边事、身边人设计教学,以互动参与的方式使他们内心有触动、有思考,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他们才会愿意为家乡和祖国的美丽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多次谈到,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这一过程中,大学必须要先行发展,必须要更加主动地走在时代前列。我们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大力培养有理想、有境界、有品格、有才华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输送千千万万具有科学求真、守正创新、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到祖国需要的广阔天地建功立业。

除了课堂互动,西北大学思政课微信平台“思想者之家”也“放手”让学生参与内容策划和推送。曾有一条名为《假如马克思也有朋友圈》的推送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关注。马克思的生活故事,使学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缘由,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温度”。“思想者之家”平台上的故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选题后,小组合作搜集资料,设计推送方式。在“思想者之家”讲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于是这个平台也就会聚了更多青年“思想者”,凝聚了更多“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马克思主义故事”的青年力量。

在强化课堂主渠道的同时,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开展“流动课堂”,将思政课堂设在爱国教育基地、扶贫一线、工厂社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使青年学子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

在韩城时,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先后参观了韩城博物馆、古城三庙、司马迁祠和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活动之后,学生表示要将中华民族历代先贤先辈留给他们的丰富精神财富传承下去,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自己的青春梦想,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或许我将来会记不清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些什么,但我会一直记得老师带着我们去宝鸡眉县张载祠的学习经历,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我的内心触动很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会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努力奋进,以自己所学报效祖国,不负时代的历史使命。”学生王金蕊谈道。

2019年6月14日,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在《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责任》报告中指出,大学应是“为‘大’而学,因学而大”,要引导大学生关心“大问题”、思考“大问题”、解决“大问题”,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大势,自觉把个人的成长同国家命运、人类进步结合起来,成为仰望星空思索、脚踏实地奋斗的人。

西北大学的思政课堂就是在“为‘大’而学,因学而大”的思想理念下滋养着莘莘学子,引领他们成长为爱国、爱党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师生在为中国梦而奋进的过程中,以青春之我融入青春之中国,一群人在携手前行中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凝聚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这便是教育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