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思政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研究的热门议题,加强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日益严峻复杂的意识形态挑战,以及数字技术的挑战,西方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都是促进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程 实践教学 原因 目的

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当前,学术界对如何提升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讨论较多,其中有一些涉及实践教学的内容。高德胜、王瑶、张耀灿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当代转向——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主张面对当前社会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理论层面入手,着眼于具体的社会现实,重视个案研究的社会现实结论,提出比较科学的分析方法。王石、田洪芳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大思政观”为出发点,提出高职“课程思政”应以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为主,不仅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的差异,还要通过切实有效的课程建设举措,达到教书育人、培养后进的社会主义教育终极目标。吴德银的《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立足于素质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高职思政课程教育方式、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等一系列措施。刘玮的《新媒体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李艳娜的《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皆以教师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提出改革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加强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主张。

另外,从现实角度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不仅起点较低,还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坎坷发展历程。在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偏重智育的观念影响下,多数国人将大学视为光明大道,轻视职业教育的合理性,不认可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且这些观念在短期内很难得以消除。

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因

1.意识形态的挑战需要加快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党的领导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极具隐蔽性、迷惑性的社会思潮,以及社会改革所带来的不同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选择的多样化[1],使部分学生深感迷茫和困惑。西方国家长期掌控意识形态话语权,各种西方思潮和价值取向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三观的形成。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以及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等因素,使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数字技术的挑战需要加快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催生了很多新媒体产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0亿人,占网民总数的90.1%,而与互联网同步成长的90后学生群体无疑是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几乎人手一机[2]。我们并不否认数字媒体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功能与巨大作用,但充斥于各种新媒体的海量信息鱼龙混杂,让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很难一一分辨其中的利害。总体来看,手机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自身视野的提升并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据调查,有41.8%的大学生曾因上课玩手机被老师批评,54.6%的大学生因频繁看手机而不能专心学习,78.48%的大学生睡前会玩手机或经常玩手机[3]。对于学生素质较好、教学资源丰富的普通高校而言,高职院校受教学条件限制,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们不可能用“堵”的方式禁止学生接触手机等新媒体设备,而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便利与优势,使思政课永葆活力。

3.西方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激励着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西方职业教育职业融合观的终极目的是使职业成为人们自然贯彻的社会价值体系,实现与社会有机结合[4]。可见,西方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取向。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若想迎头赶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潮流,必须重视和借鉴西方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改革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

1.加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

(1)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高职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受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歪论与谬论,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加强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将社会热点、焦点话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辩论与争论中辨明是非,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分辨能力。

(2)有助于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人们对职业院校学生存在偏见,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但作为教育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些现象潜在的危险与风险。在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中引入大量案例,有助于解决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加强实践教学能够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据调查,在高职思政课挂科的学生中,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占35.04%,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对的占23.19%,甚至有一半以上的高职学生人文社科知识相对匮乏,没有任何的求知欲望[5],他们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很显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欠缺有一定的关系。高职院校加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力度,不仅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还可以促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收集教学资料,钻研教材,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

(2)加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高职教师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成为学生潜力的发现者和挖掘者,还可以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引路人和陪伴者[6]。从长期的实践教学结果来看,学生可以忍受教师的严格,却不能接受教师知识的贫乏。因此,加强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可以将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可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使其能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

1.完善课程体系

目前,思政课程的设置情况不容乐观,除了一年级设置了思政课程外,其他年级基本上没有思政课程了,这种断断续续的教育方式很难连续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应当独立为一门有一定学时和学分的课程,以保证其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于二三年级没有思政课程,所以实践教学对于思政课程来说是非常好的补充,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把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进步的思想观念。

2.改变教学形式

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爱好广泛等特点,教师应当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引用社会热点、案例等进行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其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比如,开展学生三下乡活动。其实学生对这些实践活动非常喜欢,很愿意参加,在实践过程中他们不但可以接触社会,而且还能提高思想认识。

3.建立教学后勤体系

高校要保证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就应构建完善的后勤体系,首先是预算方面。高校应当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设立专门的经费,并且将其列入教学经费预算之中。其次是对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学校可以积极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实践教学场地的建设,保证实践教学的安全性和多样性。实践教学应当涵盖历史、文化等内容,活动形式和种类越多样,越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最后高校对实践教学的后勤保障应当形成相关制度。由于实践教学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而且参与人数较多,教辅部门应当起到后勤辅助的作用,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仕民、汤玉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第86-87页。

[2]戴建波:《“互联网+”时代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自主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第8期,第132页。

[3]陈大鹏 等:《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基于南京七所高校的调查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6年第3期,第87页。

[4]徐纯、连晓庆:《职业如何发挥社会融合的功能——德国“职业融合”在职业教育学与职业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演进与实践反思》,《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1期,第77页。

[5]陈国敏:《高职学生思想政治课自主学习现状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2期,第24页。

[6]王文涛:《“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高职教师角色定位》,《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Z2期,第73页。

作者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