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是国家给予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政府荣誉,是改革开放以来鼓励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进入新时期,特级教师不仅是一个荣誉,更被赋予了特别的责任与使命,在广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具有践行教育方针、传播先进理念、示范引领帮扶等重要作用。通常讲,特级教师应该是“师德的楷模,教学的专家,育人的能手”,是中小学教师群体的优秀分子,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践行者。面对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特级教师的独特地位。

荣誉与超越

从国际教师教育比较研究看,世界上半数以上的国家都在担心优质教师和学科紧缺教师的供给问题,如何培养优秀教师,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是各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特级教师在一个地方来看,几乎是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荣誉,处于教师群体“金字塔”的顶端,从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教师中脱颖而出,被授予特级教师荣誉称号,对于教师个人来说难能可贵。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教师把评为特级教师看成职业生涯的“最高处”,职称荣誉的“天花板”,抵达专业成长的终点,失去了专业发展的动力,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地度过剩下的从教生涯。这种观点和态度实在是对特级教师这一荣誉的曲解。

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教育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教师队伍群体已经从追求“合格”转变为追求“卓越”,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学习和超越自己。特级教师更应该把荣誉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新起点,在新的平台上实现对自己的超越。每一位特级教师的成长都来之不易,背后是多年在教学一线的不懈奋斗,苦苦追求,日积月累地探索自己独特的教学和管理风格。成为特级教师,这些付出就变成一笔宝贵财富,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有更高的追求,对自己有更大的超越。

超越要追求一种新高度,在多年教学管理经验中汲取营养,建立属于自己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管理风格,最后升华为教育思想;超越要担当一种新使命,新时代教育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特级教师不应拘泥于单一学科,局限于一所学校的小圈子,而是要把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育智慧发挥在振兴当地教育的洪流之中,为一个地方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要树立一种新形象,特级教师在一所学校一个地方就是一张教育名片,代表着一个地方教育的高度,所以每一位特级教师都应该有自己标志性的形象设计,让所有人看到这个形象就会想到属于那个地方的教育高度。就如同我们熟悉的于漪、李吉林、李希贵、李镇西、魏书生等优秀教师一样,当然这不同于明星的包装,特级教师形象背后应该是所教的一批批优秀学生、所讲的一场场精彩报告、所发表的一篇篇科研成果、所出版的一部部学术专著。如果没有对荣誉的超越,很难适应新时代对特级教师的期望和要求。

专业与信仰

特级教师既是一般教师,又不同于一般教师。特级教师应该对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发展的使命、教育思想的进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不仅把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一项专业,更要把教育作为一种信仰,把追求教育境界和教育生活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首部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意见》里明确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就是“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特级教师是一个个教育家型教师的代表。《意见》把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作为新时代教师的基本要求,而作为特级教师更需要深刻理解和主动践行。

高素质,首先表现为师德要高,师风要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教师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论述,从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到“四个相统一”,所有的论述,师德的要求分量最重,特级教师要把师德作为第一追求。师德不是抽象化、概念化的理念,而是一种具体行动,体现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之中,体现在与每一位学生的交流互动之中。师德师风既是一种自律,也是一种责任意识。《意见》强调,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公办中小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地位与责任对等,国家公职人员的地位代表了一种身份,国家使命更体现为一种责任,一种素质。

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小学教师从满足教学要求,不断向专业化发展,教师从“能教”到“会教”,从“合格化”到“技术化”,从“教书匠”到“教育者”,都体现出教师专业化不断强化的趋势。新时代,教师必须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教师赢得尊严,赢得社会尊重的前提是高度的专业化。特级教师应该是教师专业化中的高精尖,对教师专业的构成应该有更为宽泛的理解。传统的教师专业建立在扎实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技巧之上,这一专业构成虽然体现了教师满足教学需要的基本素质,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这种专业结构是不完整的。新时代教师的专业化除了具备系统的学科知识,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之上的教学法以外,还应该掌握先进教育理念、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表达、信息处理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工作面对的是学生,是一个个生动活泼、充满无限可能的生命,研究和解决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问题是一种职责。教师的专业必须对儿童特征有深入的研究,必须对儿童的学习有深入的研究。教师要掌握儿童成长的规律和特性,对不同儿童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成长节奏有所研究。教师掌握学习科学的能力,掌握学习科学就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善于学习者,不断超越自我;还要变成学习的指导者,指导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进度安排自己的学习,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创新型,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保持社会活力的动力。教育需要创新,但教育的创新要具有教育性,而不是盲目的探索。我们进行的很多教育改革,以创新的名义进行,却往往偏离教育的常识和规律,变成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大家都盲目跟风,这不是什么创新。教育需要守正创新,是基于教育常识、教育规律,以情怀和爱为底色,形成的教育智慧。当代教育家于漪说:“我一辈子做教师;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普普通通一句话体现了“教师之道”的智慧。一辈子做教师,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无限热爱、不离不弃;一辈子学做教师,说明教师要不断超越自己的经验,不断追求新的境界。教师终生学习、终生发展,不断超越才能明白创新的意义,才可能做一个好教师。特级教师要过上一种教育生活,把教育与生命相融,把教育作为一种信仰才能谈教育创新。

坚守与转型

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进步急剧加速,中国教育发展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要面向未来不再是一种理念,而是行动的跟进。特级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坚守正确的教育方向,把握新时代教育的新理念,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坚守信念需要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精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每一个理念都有具体的内涵,是我们工作改进的指南,需要结合具体教育教学深刻领会。

坚守信念还要主动适应未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未来教育已经势不可当,正在加速进入教育领域。未来教育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也不断提出新要求,教师必须重新认识学校、课程、课堂和学习,主动适应未来教育可能发生的巨大变化。有人担心未来社会学校会消失,人工智能会取代教师这一职业,尤瓦尔·拉利在《未来简史》中预测,今天我们从事的诸多职业,都会面临行业消失的危险。英国广播公司(BBC)分析了365种职业未来的“被淘汰概率”,大多数职业有99%的概率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教师被机器人替代的概率只有0.4%。虽然教师的职业不会被取代,但是教师的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必须对当下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方式重新认识。如果人工智能帮助教师处理教学中类似试题命制、作业生成、试卷批阅等规则确定性、动作机械性、过程重复性的事务,教师则应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富有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学校之所以会存在,教师职业之所以不能被取代,是因为学校教育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社会化,而人的社会化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人需要在群体生活中,促进信仰、价值、技能、情感、心理、身体等方面的健全,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新时代的特级教师需要把握这些教育需求的变化,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教书育人,教师要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用科学方法掌握学生学习规律,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教师要做学生信仰和价值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要通过学习提升精神、健全人格、陶冶情感、树立价值。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呵护者,在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学生学习、心理情感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如何舒解焦虑和困惑,如何调整心态,需要老师通过情感投入、思想引领和人格影响,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时代赋予教育新使命,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教师的观念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变革、育人手段创新,特级教师更应走在时代前列,推动教育现代化不断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