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习语与文化的关系出发,结合大学英语习语翻译教学实际,探讨英中两国在地理环境、历史典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大学英语习语翻译可采取直译、意译、套译、直译加注解等翻译方法,力求对译者的英语习语翻译实践教学提供有效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英汉文化差异 英语习语 习语翻译 习语翻译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2018年院级基金项目《基于文化自信思想的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研究》(项目编号:YKT18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语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完善。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主要包含比喻性词组、俗语、俚语及谚语等,隐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英语习语在语言表现形式上具有生动、形象、通俗的特点,同时意蕴深刻,在交际中被广泛使用。

但习语翻译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具体的习语翻译实践中,经常因为忽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或因翻译方法不够灵活、熟练,导致习语翻译效果不尽理想。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促使学生的习语翻译实战能力不断提升。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英汉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习语也各具风采。教师在大学英语习语翻译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为精准翻译打好基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1.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

习语是实践的产物,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环境密不可分。英国属于岛国,海岸线绵长,其航海业一度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英国人长期在海上生活劳动,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很多与海和海上生活相关的表达。比如,all at sea(一片茫然、不知所措)、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处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不自在)、raise the wind(筹钱)等。而中国是海陆兼有的国家,汉民族自古以农业为生,所处的环境大多是山和地,所以汉语中的许多习语和土地、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比如,我们说的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斩草除根(cut the weeds and dig up the roots)、顺藤摸瓜(follow the vine to get the melon)等。这些以陆地文化为依托的汉语习语和以海洋文化为背景的英语习语明显不同。

2.历史事件与典故方面的差异

英汉习语有不少来自历史事件、神话、寓言、典故等,这些习语由于来源的特殊性,仅从字面上来理解难免会望文生义。如drop the pilot,这一英语习语的本意是指船泊岸或者过了危险区域后就叫领航员下船,而后转译为“成功后抛弃得力助手或功臣”,类似于汉语中的“过河拆桥”;meet one’s Waterloo,意指曾经横扫整个欧洲大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遭遇滑铁卢之役一事,现一般译为“遭受惨败”;pan out,本来是指美国淘金热时淘金者用淘金盘(pan)捞起沙子,不断用水清洗,最终幸运地滤出小粒金子,现在该习语演变为“成功”。汉语中也有很多富含历史典故或实践的习语,如守株待兔、亡羊补牢、东施效颦、精卫填海等。不难看出,中英因各民族历史不同、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不同,由此产生的习语也就不同。

3.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群体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英汉习语中与风俗习惯相关的民族特色非常鲜明,比如土豆很受英国人青睐,据传,英国人每年就要吃掉四百多万吨土豆,因此,英语中有不少关于土豆的习语。英国人自谦时会说:“I’m a small potato.”(我是小人物。)英国人描述那些终日无所事事,手持电视遥控器躺在沙发上不断换频道的人为a couch potato(电视懒虫);用a hot potato来比喻对人诱惑很大但又很难得到的好处或利益。而中国人的饮食大多以米面为主,茶水是必备饮品,汉语中有很多相应的习语表达,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粗茶淡饭”“不思茶饭”等,但在中文习语中就很少能见到土豆的影子。

4.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日常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在人类社会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民众信奉基督教,因而,英语里有不少习语与他们的神——上帝(God)有关,比如,God knows!(谁知道呢!);基督徒之间常说的祝福话为“God bless you!”(愿上帝保佑你!);对所发生的事情感到惊讶时,人们会说“Oh,my God!”(天哪!);激励人们自强不息的一句谚语为“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也助)。作为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圣经》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也时常出现在英语习语里,如Job’s comforter(比喻会使对方痛苦加倍的安慰者)、as old as Methuselah(比喻长寿老人)、old Adam(犯罪的本性;人类固有的罪恶)等。很多汉民族的人信奉佛教,“佛”在人们心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于是,汉语中有很多与佛相关的习语,比如“不看僧面看佛面”“无事不登三宝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如果对中英宗教文化的差异不了解,我们就很难准确把握这些习语的深层含义。

习语翻译的主要方法

习语翻译本身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翻译时仅仅关注习语的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还需要译者有扎实的翻译技巧。因此,在习语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习语翻译常用方法有如下4种。

1.套译法

套译法就是在英语习语汉译时直接套用汉语中现存的、与约定俗成的含义对等的习语。汉语里有为数不多的习语在风格、形象、语体色彩等方面与英语习语对等,这样的习语在文化内涵和语言意义两方面都基本等值,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很容易地被人们接受,且不会引起歧义。比如,“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可以相应套译汉语中的“赴汤蹈火”;“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可以译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可以套用汉语中的“说曹操,曹操到”。这样的套译是对汉语习语的一种有效套用,能够准确地表达原语的深层含义,同时会使译入语读者感到亲切易懂。但这样的套译有一定局限性,一是套译的范围有限,英汉对等的习语并不多见;二是有些汉语习语和英语习语貌合神离,直接套用会犯张冠李戴的错误。比如,“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这个英语习语会很容易被套译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该英语习语最主要强调的是错误的本质,即“大错小错都是错”;而汉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表达含义是“小错终会酿成大错”,强调一丁点儿错误都不能有,由此可见,两种习语的语义内涵相去甚远,直接套译会产生误译。

2.意译法

英语中一些习语有其特殊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涵,无法用汉语对其进行对等翻译,只能采用意译法保留原语的基本含义。这种情况下,英语习语的文化信息和比喻形象往往很难保留,比如英语习语中“A new broom sweeps clean”,不能直接翻译为“新扫把打扫得干净”,人们习惯把它意译为“新官上任三把火”;又如“A cat has nine lives”,在中文里没有完全对等的套译表达,如果直译为“猫有九条命”,中国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此只好将其意译为“吉人自有天相”,这样,数字“九”和“猫”在英文中的神秘性在汉语译文中就得不到有效体现。虽然意译法往往难以保全原语的文化内涵,无法使译入语和原语的语义和内涵等值,但意译法是一种比较变通的习语翻译方法,因而在习语翻译中的使用较为广泛。

3.直译法

习语翻译中的直译法即是把习语构成词的字面意义直接翻译出来,这种方法貌似有悖于习语的性质,往往适用于那些比喻形象突出、文化色彩较浓的习语。直译得当不但能够有效传达原语的形象和意义,且会让译入语读者会心一笑,倍感轻松,同时,这种洋味十足的翻译能够丰富译入语的表达方式。比如,“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可直译为“趁热打铁”;“Fish in troubled water”译为“浑水摸鱼”,这些译文由于多次使用,逐渐成了中文表达中的俗语,丰富了汉语的语汇库。另外,还有“as busy as a bee”(忙得像只蜜蜂)、“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armed to teeth”(武装到牙齿)等,都是通过直译而来的表达。直译法使英语习语翻译更轻松,也易使译入语读者所接受。但直译法需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力和联想力,否则非但达不到准确传神表意的效果,还会弄巧成拙。

4.直译+注解法

不少英语习语由历史典故而来,民族色彩浓厚,看似结构简单,但不能直接从字面去理解和翻译,这时候就需要采用直译+注解的方法。比如,“as fair as Helen”若直译为“如海伦般艳丽无比”,不懂希腊神话故事的中文读者就很好奇“Helen是何许人?怎么个美法?”这时,我们可采用括号加注法,注明Helen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美女,这样读者就不觉得难懂了。再如,伊索寓言的习语“dog in the manger”,如果直译就是“马槽里的狗”,译入语读者会不明就里,若加注“自己不做却不让别人做”“自己不用却不让别人用”等解释,该习语的意思就非常清楚明了。

结 语

当然,英语习语翻译并不是一蹴而就、照葫芦画瓢的简单工作,它不仅需要译者有知识面上的宽度,还要有文化内涵上的深度,即To 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something of everything(通百艺而专其一),同时,要能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译文既能准确表义,又能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习语翻译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加强习语文化的学习和习语翻译经典案例的积累,在练习中大胆实践习语翻译的各种方法,加强学习、实践、反思,不断优化习语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3]兰萍:《英汉文化互译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4]郭莉萍:《人本视域下高职大学英语弹性教学模式的构建》,《陕西教育》(高教版)2018年第4期。

[5]张晶晶:《从跨文化视角论英汉习语的翻译》,《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6]徐劼成:《英汉文化差异视角下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10期。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