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非线性编辑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同时,提出了课程改革新思路,即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实施翻转课堂的基础上引入“竞赛+项目”机制,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翻转课堂 非线性编辑 竞赛+项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西安翻译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竞赛+项目”的翻转课堂改革与应用——以〈非线性编辑基础〉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18B33)。

“非线性编辑基础”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课程,随着影视动漫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表面上看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非线性编辑软件操作技能,实际上它是一门注重视频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相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很多院校都是以软件教学为主,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那么,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对既有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并且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知识迁移?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思考,以期掌握行之有效的革新方法,促进课堂改革和教学变革。

“非线性编辑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表示教师上课讲的自己都会做,但在遇到具体的、真实的项目时,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跟当前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

1.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非线性编辑基础”作为一门软件类课程,涉及的知识点比较零散,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以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点,然后上机操作演示为主。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尝试上机模仿或者复制教师的案例。这种方式导致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学习上缺乏动力,常规的课堂模拟练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很多高校对“非线性编辑基础”的定位都是软件类或者技术类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一般以索贝、Premiere、AE等非线编软件为主。很多院校在开设这门课的同时也会开设摄影摄像基础、剧本写作等课程,但在开设课程的前后次序上部分院校设计得不够合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这些课程加以联系,就会导致学生在“非线性编辑基础”的学习中只注重技术而不能融会贯通,难以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3.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画面的剪辑比较讲究,不仅要有技术含量,还需兼顾艺术性。但在教学中,因为缺乏实践情境和目标,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虽然他们能学会软件的具体使用,但很难展开综合类项目的实践应用。因此,很多学生难以实现与社会的有效对接,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4.评价体系比较单一

“非线性编辑基础”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考核一般以期末交一部完整的成片为主。但经笔者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首次成片创作完成得都比较吃力。他们的主题设计及表现方式比较随意,通常以各种MV或者校园微电影为主,最终做出来的成片质量往往参差不齐。而以一部成片的优劣作为最终考核也比较单一,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非线性编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就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非线性编辑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随着MOOC、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模式的出现,为传统的应用性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对“非线性编辑基础”课程而言,目前网络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很多高校还引入了一些服务系统,可以提供视频学习,这为翻转课堂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可以融合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集中关注于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理,旨在让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1]项目教学法可以促使教师将课程中的知识与策略运用到具体的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从而实现“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过程与实践活动的融合”。[2]项目教学法不仅需要流程和步骤,还强调项目的真实性、知识点和操作技巧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学会用知识解决问题,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在项目中引入竞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竞赛有具体要求,如何使主题相符合、如何拍摄、如何剪辑等都是硬性指标,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顺利地完成作品,最终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非线性编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本文试图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融入项目教学法,为了追求项目的真实性和与社会的对接性又引入了竞赛机制,力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平台的搭建

翻转课堂的实施首先要依托一定的网络平台,因此,网络课程平台的搭建就非常重要。在搭建的过程中,作为翻转课堂的实施主体——教师首先要注重对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在“非线性编辑基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概念、原理、规则等理论知识和程序性操作知识,同时还肩负着引导学生如何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如何将程序性操作知识与具体实践问题相结合、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原理及规则等解决具体问题的教学。[3]考虑到“非线性编辑基础”课程与摄影摄像技术、剧本写作等课程的相关性,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教师应按照自己思路重新构建。就一部作品而言,在进行成片创作时一般会按照主题设定、剧本创作、分镜头脚本写作、拍摄、素材剪辑及后期合成等环节进行,这几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可以完成各自的任务。在确定项目划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完成课前资料的搜集和准备工作,也可以将自行录制的视频或音频课件作为课前资料。因为还有相关课程作支撑,在确定项目、寻找素材的过程中必须详略得当。比如,剧本创作和摄像技术如果有相关课程作支撑,教师前期资料搜集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回忆和重温以往所学内容;如果涉及的是素材剪辑与后期合成等软件类的新知识点,那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就必须对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重新整合。另外,在项目中还会涉及子项目,子项目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组合成“知识点组”,以保证学生对软件知识的系统掌握。

2.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在这一阶段,教师已经将自主学习的任务单上传至网络课程平台,学生在课前的一定时间内可以通过登录网络课程平台自主完成教学资源的收看、相关测验及练习。通过课前学习,学生可以将自己在观看视频中遇到的问题在线留言或与教师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也应及时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对共性问题应及时记录并围绕此问题进行相关课堂设计。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心收集一些适合学生的资料,如与本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比赛、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等,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协同合作,或自主选择参赛项目。虽然学生在比赛初期会感到比较困难,但这也是一个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小组协同合作,大家可以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发挥各自优势,再结合以往的学习心得与生活经验进行创作,这样,学生会比较明确每一项学习目的。另外,还有很多实质性工作需要学生自主完成,比如课前通过对剧本创作相关资料的学习预先掌握一定基础,课后学生就可以自己尝试去完成一个剧本创作,为后面的拍摄以及剪辑作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3.课堂知识的理解内化

教师根据课程具体的内容结合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具体学习情况来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首先,学生提出在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来解决。对一些出现频次比较高的问题,教师应结合视频资源中的具体项目针对性地进行操作演示,最终解除学生的疑惑。对于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小组成员内部讨论,随后,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给出指导意见。这样多元的互动和交流会进一步促使学生将知识理解内化。

作为一门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课程,“非线性编辑基础”课程的技术训练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艺术的培养却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在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优秀作品的展评,让学生从观看影片入手,引导他们从“看”中学,教会学生用专业的眼光来鉴赏影片,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从“看”中评,提升学生对画面剪辑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4.课后知识的巩固

通过教师的课堂指导,学生必须将课后小作业上传到网络,大家通过互评和自评来锻炼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课程所学知识。除了每节课的小作业,学生还有自己的小组参赛项目,教师在课堂上答疑解惑,课下学生再回到自己的项目中去改进、完善小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巩固、强化,以参赛成片的方式来呈现最终成果。教师要鼓励项目小组成员各司其职, 力争让每个人都能当一次主创,在其他人的配合下完成自己的作品。小组成员可彼此学习,共同进步,大家各取所长,协作完成小组参赛作品,通过真正的综合项目实践来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是任务的发起者、设计者,同时也是学生完成作品的辅助者。

5.多元的评价体系

在基于“竞赛+项目”机制的翻转课堂改革中,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动态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登录网络课程平台学习的时长、频率以及回答问题的次数、讨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来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案例制作、实时讨论、发言等课堂表现对其进行评价;可以通过学生课后日常上传小作业的互评和自评情况进行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作品可以通过竞赛走出学校,进入社会,让参赛评审以专业的眼光来进行点评,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学生在与校外同级别的学生进行比赛时,还能够取长补短,对自己的作品和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认识。

结 语

在“非线性编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实行翻转课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而“项目+竞赛”机制的引入则是为了让软件类课程的知识点系统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时,参赛作品的最终考核权已不仅仅掌握在某一位教师手中,它所建立的是多元化考核机制,从作品的选题构思、脚本写作、拍摄以及后期的编辑制作水平都有具体的要求,评委的审核评判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对作品的认定和学生能力的评判都有一定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毕业后迅速与社会对接,适应行业需求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庆芳、程可拉:《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论》,《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第18-21页。

[2]王威:《项目教学法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9期,第53-54页。

[3]卢强:《课程学习活动设计重审:活动理论视域》,《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第95-101页。

[4]杨恒:《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23期。

[5]杨方琦:《项目教学法在〈非线性编辑〉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年第2期。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西安